如何教好小学数学篇1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教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三、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
四、适当的表扬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奖励“小红花”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教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环境 数学过程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其实不然,对于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知识文化的能力是等同的。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在此,我谈一些自己关于数学教学的认识,与同行共同研讨商榷。
一、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忽视了个人魅力和素质要求。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对教师本身来讲,要从师德修养等各方面来完善自己,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更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1.用“爱心”唤醒学生。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崇高的和神圣的,这种崇高和神圣需要用教师的爱心来支撑。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共处的过程中要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学习困难和问题学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敬,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开展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近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景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加深学生对教师的感情。
2.用真情感染学生。
“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爱的信息的重要的方式,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恰当把握目光这一无声的语言,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教师真挚的爱的信息,给予鼓励和表扬。例如,在数学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有些胆小的同学不敢发言,这时要适时用温柔的目光激励他们,遇到有的同学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用善意的目光提醒他们,遇到他们回答犹豫不决时,用充满自信的目光鼓励他们,在他们回答正确时,用兴奋的目光表扬他们。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好多时候从教师的眼神中就得到了一份关爱和温暖,从而增进了交流,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了更多的启迪。在课堂上要注重平等施教,爱护、尊重、理解学生,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发号施令,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后进生,更不要歧视,在课堂中把更多的关爱倾注给他们,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给他们“雪中送炭”,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产生强大的上进心和极大的成就动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的仪表与风度、知识与才华、品格与修养往往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仪容整齐、端庄大方这些表层因素乃是先决条件。同时,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追求中的竞争日益加剧,学生对老师的智慧日益崇拜,学生更偏爱“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除此之外,教师健康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形成无疑也会成为教师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形象魅力,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学生、影响学生。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健康、丰富的情感的教师才能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实现情感教育,收到“春风化人,春雨雨人”的教育效果。
二、为孩子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孩子乐于听你的课。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交流之外,还有情感交流。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方面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只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情感的交流是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愉悦和谐课堂环境的基础。
1.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走上讲台,就好像演员走向摄影棚,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这种情绪都不要传染给学生。这种高度的控制力来自于平素良好的心理修养,来自于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微笑的面容、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3.让表扬奖励成为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学习,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心理安全”的气氛中学习,这样才能全面发展。教师要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发展创新能力。
三、设计适合孩子的教学过程,让孩子们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每个人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玲的奶奶今年2月29日过第28个生日,你们猜小玲的奶奶今年多少岁?”有的同学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口答:“28岁。”我就问了:“小玲的奶奶28岁,那小玲的爸爸今年该几岁?有28岁抱孙女的老奶奶吗?”学生们哈哈大笑,一想也是,哪儿有28岁抱孙女的老奶奶,岂不早了点儿。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怎么回事。就在学生充满疑问时,我说:“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学完了‘年、月、日’这节课同学们就明白了。”这样导入新课,何愁引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1)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表明:小学生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过了最佳时间。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可以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小小运动会、数学扑克、争当优秀邮递员、猎捉老鼠、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味性,还可以制作一些小动物头饰,做游戏时,让学生戴在头上,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4.教学方法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都要遵循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要尽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只有因材施教,创造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菲菲.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青年文学杂志,2009,(14).
[2]肖自荣.怎样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程学习,2011,(5).
[3]肖自荣.怎样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程学习,2011,(5).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四基”
2001年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双基”教学,所谓的“双基”即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个方面。然而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又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并且补充了新的内容,提出了“四基”教学,旨在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趋于完善,而所谓的四基教学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将具体从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几个方面来把握小学数学教学。
一、认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四基”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教育理念在特定的教育阶段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双基”教育所明确的发展方向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小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显然“双基”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有新的理论和观念来丰富教学本身。因此,2011年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四基”是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双基”教育理念的拓展与延伸,也是对“双基”的补充。“四基”更加深刻而全面地指出小学数学过程中的基础性特点,是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理论基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并在实践中获得基本思想和基本的活动经验。课标中数学的“四基”是指知识和技能、教学思考、问题解决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的基本目标,这又与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相一致。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四基”
全面把握“四基”还要求教师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小学数学中“数”与“图形”是教学的重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出发进行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属于四大数学知识板块,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其所学知识的范围仅限于数与图形,所以教师必须首先从知识和技能入手,在抓住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拓展和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的基本思想以及基本经验出发,着重问题的解决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化。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较强的科目,教学中一方面要求教师紧扣基本技能的教学,一方面又在要求情感的深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本,作为小学教师而言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要充分尊重另一个主体――学生的价值。教师要重视教学思想的迁移,开展教学创新活动,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把握“四基”的教学思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探究过程,鼓励和支持他们积极创新,尊重他们成长的个性,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和谐关系,小学数学教学本身要求思维活跃,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教学动态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每个学生具体到对知识的认知和看待问题的视角会有不同,教师应该抱以“和”的态度去接受或是理解和支持、鼓励学生,尊重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此外,教师应把教学中的“教”与“学”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鼓励学生培养自学的能力,而非教师被动地灌输知识。
综上所述,当前的小学教学正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教学自身的不断创新而变化发展,在教学中,无论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是教师教学方式都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进展。想要深化小学数学教育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在小学教学教学改革中坚持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手段,以运用为目的教学宗旨,师生之间注重教学互动,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依据,全面把握教学整体创新,促进小学教学的发展。总的来说,小学数学基础课程的开设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必须按照时展的要求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就是要求教师全面把握“四基”。
参考文献:
[1]贾爱华.“四基”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浅议[J].数学教学通讯,2013(04).
[2]陈成.小学数学新课标下的“四基”[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Z2).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艺术
教学设计,是将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理论相结合,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设计活动。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这一活动需要融入教师很多的个人经验、文学素养,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学艺术。要做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既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要关注学生认知过程的组织形式
以往教学设计中,教师通常会根据知识的形成过程,由浅入深地设计若干个提问,预想学生在这些提问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找到最终的答案,形成数学概念和方法。如果在课堂上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在专注地听、积极地思考,这些提问无疑是可以达到预想效果的,而现实的课堂中,一线教师最苦恼事情往往是总有部分学生并不能紧紧地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当他们只想做自己的事情,或不小心走神的时候,那些符合认知规律的琐碎而周密的提问则不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课堂不是一对一的辅导,是一位教师面对几十位学生的班级教学,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学生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开展学习,才能让每一个人参与进来。基于协作建模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关注了这一点,在设计的结构框架上分为了独立探究环节和协作建模环节,从而引导备课老师基于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设计相应的学习内容。
二、要合理预设教学推进的最佳路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课堂教学对一位教师最大的考验在于,面对来自于学生的纷繁复杂的反馈信息,教师是否能合理把握教学推进的最佳路径。在分析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教学能力差异时,我们会发现,在教学展开伊始,不同水平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差无几,但一旦学生积极介入进来后,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暴露无遗。显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厘清“学生们会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后,合理预设教学推进的最佳路径十分重要,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三、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时空
学习是一个不断摸索、研究、推敲的过程,教师作为这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地观察、猜测、实验、模拟、推断和验证。
对于乘法分配率,我们更应该考虑学生是如何理解这个数学运算的。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一是先由故事情境引出三个等式。二是观察这几道等式从左往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三是同桌合作照样子再写一些算式来验证规律的合理性。四是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习惯擅长的思维方式去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促进了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改善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要对难点逐步分解,慢慢深入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是教师向学生们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孩子们开发智慧、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教学目的关键环节。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其重点与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关于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众多,具体还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与教材内容而定。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难点逐步地分解,教学难度应该要有梯度,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思考,逐步地引导学生们对难点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们的潜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比如,在一年级的连续加减法教学时,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尤其是农村孩子,这无疑是一个难点。因此,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容易理解与接受,我们可以将连续加减法分解开来进行讲解。比如: “5 + 8 + 7 = 20”,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5 +8 =13”与“13 +7 =20”,如此一来,孩子们便很容易就能接受理解。再比如,在三年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们将平行四边形分解为一个长方形与两个三角形,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再累加便可。逐步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从而让学生们充分地理解。
五、要重视德育的渗透
新课改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不仅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体现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是第一位的,思想品德端正的孩子学习越好,发展越高,将来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人品不过关,学习再好,最终也不会有大的发展。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德育渗透。一是给学生讲解数学发展史,使其了解我国数学在国际上的地位,激发他们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比如,秦汉时期,举世闻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数学成果比西方国家领先一千多年;祖冲之应用割圆术计算出圆周率等于3.1415926,比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早了近一千年;二是介绍著名数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怕困难的学习精神。比如,华罗庚先生在数论、典型群上做出了卓越贡献;陈省身发现了纤维理论;苏步青先生的微分几何;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等。三是感恩教育。古语曰:“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别人考虑的意识,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要想上好数学课,就是要提高教学效率,也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对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慧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探索[J].教育革新,2009,(02)
[2]伦岭.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J].考试周刊,2009,(29)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代小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并且接触电脑、电视、手机的时间较长,因此更具自身特色,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小学生的需求。因此,以新课改指导思想为依据,进行小学数学的互动式教学是今后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缺陷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加偏重于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以及练习,忽略了小学生内心的意愿。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常采取向小学生灌输知识的做法,对于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参与不够重视。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的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不但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文化,更需要学生的担当以及责任意识,还包括必不可少的交际以及合作沟通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单纯的将知识填塞给小学生,却忽略了对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小学生的培养。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普遍活泼好动,自学能力不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然而数学刚好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性强的学科,这样的一门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激发不起他们求知的欲望,相较于语文、音乐等其他学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明显低很多。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用尽一切方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烈的兴趣,主动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呢?互动学习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互动学习,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例如,在教师导入新课前,可以引用一个有趣的数学小故事,让学生之间参与讨论,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教学互动,以此来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提高学习效率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互动式教学模式注重在学习上的互动。小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沟通交流彼此的学习方法以及不同观点,有利于增加小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够及时的帮助小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与困难,有利于增加小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减少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以及惧怕感,让学生能够在教师面前畅所欲言。除此之外,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将他人的学习经验以及成果直接应用,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知识积累速度,以及学习效率。
(三)增强学生团结互助意识
现阶段,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分享的意识。长此以往下去,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以及自身发展。而互动式教学能够增强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互动过程中,小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所得,有利于增强小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团结互助意识。
三、如何做好互动式教学
(一)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加入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之前,必须要做好课前准备,这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以及依据。要想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首先要做好互动教学准备。一是制定教案的时候,做好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准备,对于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以及重点,需要利用生动趣味性高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接受程度,并加强小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二是需要教师认真对数学备课进行钻研,学习新的知识以及信息,并将这些运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在进行备课设计的时候需要制定多套互动方案。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在课堂留出一定的时间,制定一些具有探讨性质的课题,引导小学生对此进行思考以及讨论,加强小学生对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互动性以及投入性。
(二)学会倾听
互动式教学模式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另一部分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学生与教师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积极引导以及耐心倾听,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主动与自己进行互动,这样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一些真正看法,从而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
(三)创设质疑平台
在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带着疑问来学习,有了疑问才会有自我思考,只有通过小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知识才更加深刻。因此,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知识提出质疑。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设立质疑平台,加强互动式教学,将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对知识进行思考探索。
四、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的出来,在新课改的教育方针背景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且不利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以及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动意识。
参考文献:
[1]郭志龙.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合作学习[J].新课程,2012,(01)中旬.
[2]李星云.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J].教育评论,2009,(28).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课堂
在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首先,利用生活中的案例,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改善教学氛围。其次,在教学中加入生活中的元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这是生活化教学的中心思想,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学生制定一些带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最后,教师还应该在生活中使用生活化的语言,拉近生活与课堂的距离,最后将二者融为一体,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一、在数学课堂中运用生活案例,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对小学生来说,对数学学习仍然存在一些陌生感,这是影响他们学习的因素之一。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熟悉的感觉。为此,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选取一些案例,将其融入课堂中,使之与学生产生共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让学生的互动,通过一些互动,让学生获得一些熟悉的感觉,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中,生活案例的主要运用方法便是一些数学公式的“载体”。在讲解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其与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熟悉的感觉,学生的理解难度也随之降低。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的案例虽然具有代表性,但是应该符合当前学生的理解水平,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生活中选取一些例子进行教学。例如加法,1+1=2这种形式,死板地背公式固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对数学也无法形成浓厚的兴趣。若是教师可以在加法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效果便会有所改观。如“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受可以改变学生对加法的认知,从抽象变为具体,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学的结构,这对教学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灵活地使用生活案例,着重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同时让学生获得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中使用生活化的语言,拉近生活与课堂之间的距离
从以往的教学案例来看,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课堂的理解能力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无法适应小学数学的节奏,无法与教师形成良好的沟通。为此,教师应该在生活中作出改变,调整教学节奏,在课堂中融入生活气息。从课堂的组成部分来看,语言是贯穿整个课堂的因素,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之间的交流,都需要语言进行串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使用一些生活化的语言,减少专业词汇的使用,用这种方式降低学生对课堂的陌生感,拉近生活与课堂的距离。
例如,在学习“方程”的时候,从专业的角度讲解容易让学生产生困扰,而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则会让学生获得完全不同的感觉。从本质上看,方程是计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和学生平时接触的计算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在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利用生活化的语言,简化方程的含义,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化课堂虽然提倡生活化的语言,但是并不是对专业术语的一味否定。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教师仍然需要使用。这是由数学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它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介绍某些术语的时候,生活化的语言并不能完整地进行描述。因此,生活化的语言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但是仍然对额课堂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教师应该正是这些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三、制定具有生活化特点的教学方案
在生活化课堂中,教学方案是连接课堂各个环节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对教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为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为他们制定一些带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来说,应该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的发起点,这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开始阶段对教学内容产生足够的理解,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感受。同时,这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接下来,教师就应该制定具有生活化的教学目的,让学生的努力方向更加确定,获得更加强大的学习动力。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动力一直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生活化课堂中应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教学目的,是一节课或者一个阶段内,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带有生活气息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认识,生活的经验可以让他们形成一种自主的意识,根据这种思维学生可以得到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或者心得体会。这对教学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最后,教师还应该适当地采纳学生的建议。教师和学生是利用教学连接的两个整体,他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传统的教学时以教师的经验为主,产生的一种教学方式。无论经验如何丰富,它和学生真正的需求还是存在差距的。因此,教师应该在生活化课堂中积极地采纳学生的建议,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
结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的内容能够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制作合适的生活化教学方案。在具体的方案中,教师应该参考学生的生活经历,并在数学教学中选择使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中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尽可能地拉近生活与课堂之间的距离。但是教师还应该注意生活化语言的使用范围。最后,教师还应该制定具有生活化的教学目的,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满足他们对学习的需求,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
【参考文献】
[1]陈倩.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2):149.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原则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如果教师在新课伊始创设了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更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进而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从而感受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对所教的科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爱好,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位老师,必然也喜欢这位老师上的课,形成老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老师的课,越学越起劲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都喜欢的老师。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距离。最后,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共同探究知识,共同解决问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这样的课堂必然高效。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把“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落后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式学习,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同学们情绪高涨,思路各异,有的小组竟然用了五、六种画圆的方法,如用圆规画圆;把圆形物体放在本上沿着它的边画圆,用绳子和铅笔画圆;用图钉、绳子和铅笔画圆等等。在用绳子和铅笔画圆时,中间的学生按住绳子,其余同学用接力的方法把圆画完整,还有的转不动笔就干脆转本子。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和谐地发展。应该说:只有在课堂教学把探究式学习放在首位,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的构建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四、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点燃课堂趣味亮点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多媒体,为课堂教学创造了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使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我们用flash设计一些新颖动画课件,演绎引领做角、玩角、变角等一系列递进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对动画的观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的角,并在这个动态变化中体会、理解、认识了广义的角。在此基础上课件再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角1的边长一些,角2的边短一些),让学生猜想这两个角的大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的说角1大,有的说一样大。然后,教师课件演示把两个角移动在一起正好重合。这就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画面清晰,直观动感,趣味横生,学生看得仔细,想得认真,既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概念,又能充分感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联系生活实际,重视数学实际应用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识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数学应来源于生活,又要运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生活因素,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给学习材料以丰富的现实背景。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把应用的意识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数学课堂学习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之上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教学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具体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比如:一个中等难度的问题,不妨让程度稍差一点的学生先回答,请中等或中上等的学生补充,再请优生完整,简洁的归纳,回答。最后让较差或回答不上来的学生听完后重复回答,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这些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发现的错误,耐心的引导,并分析其产生原因,鼓励他们自己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篇8
【关键词】教材主题图情境再加工
“主题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践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教材设计了许多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活动情境和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和主动探究愿望。然而,“主题图”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主题图”中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也会使学生和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静态的主题情境又难以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学材料的丰富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的关系处理上给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主题图的功能?如何有效地处理教材中的“主题图”?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数学课堂呢?
一、充分挖掘内涵,拓展主题图的“量”
在人教版第六册《口算除法》一课中,教材呈现的是一幅“蔬菜运输图”,有的教师使用时没有认真挖掘其中的内涵,而是被动地使用主题图,如课一开始就直接呈现出主题图画面,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接着学生进入了在繁杂的主题图中寻找对应的数学信息并思考如何提问题这一过程中……这样,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解决数学书上的三个数学问题,没有时间落实本节课的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教学目标。其实,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作适当调整:引用“人民币”作为教学材料,通过把6张十元人民币平均分成3份和把6张百元人民币平均分成3份来充分理解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最后再呈现“蔬菜运输图”来巩固知识。这样处理主题图,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活动及理解知识,有利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学生探索发现的兴趣。由此可见,对主题图的处理,应该是在把握教材本质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地进行,并作适当的补充,以最大限度地拓展主题图的“量”。
二、处理现有资源,提高主题图的“质”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一课,课本主题图是这样的:货架上陈列着一些货物,一个小女孩对营业员说:“我要买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她给营业员2元,营业员说:“找你6角。”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主题图,但把营业员找小女孩6角,改为7角。先让学生看图,说说看到那些信息?学生把陈列在货柜上物品及单价都说出来。教师问“根据这些信息可提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要买哪两样物品并列出小数加减算式。接着教师问,营业员的钱找得对不对,引出检验,并发现营业员找错了。这是新知识学习部分,知识巩固部分教师还是利用主题图,提出,“如果你有8元钱,请你任意选择几件物品购买,算算自己要付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为教师先用主题图创设情境引出例题,解决问题后,还用主题图引出检验,最后又用主题图编排练习,使主题图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可见,对主题图再加工时,一定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和处理现有资源,才能真正创造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提高主题图的“质”。
三、理解教材本质,把握主题图的“度”
如一年级《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教材的主题图是“百羊图”,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它比以前学过的20大得多,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可是,有一位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把这些都删除了,代替的是一张十乘十的“百格图”,用“百格图”来代替“百羊图”,其实是没有读懂教材。百格图虽然有利于学生估数,能很快地10个10个地数到100,但思维含量被大大降低。而“百羊图”却打破了这种静态的存在,力图把数学还原于生活,不给学生一种定势,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思维空间。主题图的一个小小改变,使得其中的内涵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从而使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主题图进行再加工时,一定要理解教材本质,把握好主题图的“度”。
四、选择呈现时机,突显主题图的“效”
《1―5的认识》的教学,通常教师把动物园主题图放在开始作为情境引入,让学生观察画面后回答:图上有什么?把你看到的物体数量数一数各有多少?然后全班交流。可课后学生却说:“今天老师教的太简单了,我们幼儿园里早学过了。”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看来学生的知识起点对主题图的呈现时机有着很大的影响。鉴于以上认识,《1―5的认识》教学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先在黑板上写出1~5的数字,让学生说说对它们的认识,然后用学具表示,也可以用身边的事物表示。这里主题图并不是放在开始,而是作为练习材料。当然,主题图教学放在哪个环节、哪段时间根本没有好坏定论,它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起点及材料的特点综合决定的,教师可因时、因人、因地、因材进行选择教学。
五、深入了解学生,增加主题图的“趣”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这个道理人人知道,可为何一上课学生就是没兴趣参与学习呢?这说明教师对学生还不够深入了解,学生的确很喜欢去游乐园、动物园,可当老师出示挂图时性质就变成了看图,难怪学生没兴趣。那么怎样深入了解学生呢?我们的学生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呢?教师又如何找到兴趣和数学之间的结合点呢?首先教师应该和学生平起平坐,位于孩子的高度看教学,多从孩子的角度观察事物。还可在班级中做调查,看看学生对什么样的学习素材,学习方式最感兴趣,然后对主题图进行适当处理和改进。
总之,主题图的样本是教材的编写者提供的,他们把教学目标具体化为学习素材,以一个个丰富生动的生活场景呈现于教材,这也正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新课程理念。但教材毕竟只是作为教课的依据,真正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而教师又有着先于学生理解、挖掘“主题图”的机会和研究学生的权利,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学生,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主题图教学必将更加实、活、精、新。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出版社.
[2]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289.html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8篇
相关文章:
教育实习总结报告10-05
这是我女儿作文1200字10-26
小记者自我推荐信09-28
谈谈写英语日记好处英语作文08-10
2023辽宁省一本分数线为480分,二本分数线?(2023一本二本三本的分数线广东)11-26
中职生班主任总结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