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团队建设篇1
关键词:学习需求;课程建设;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36-02
一、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调研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建设,课题组对云南省高校的120名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并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需求情况。受调查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包括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体育类、艺术类、东南亚南亚非通用语等。此调研较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目前云南省高校本科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
(一)问卷调查涉及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今后的学业规划和就业意向是什么?该问题主要目的是弄清专业背景、学业规划、就业意向这三个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需求产生的影响。
2.学生对当前开设的大学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满意程度怎么样?问卷中设计了“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可供选择的答案。该问题主要了解了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态度和看法。
3.学生对学校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类型有何意见和建议?调查问卷中列出了六类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分别是综合英语类课程,语言技能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以及英语考试类课程。
4.学生学学英语选修课程的原因和目标是什么?
5.学生对每个学期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开设门次的建议?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120份问卷调查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需求已不再是为了某个单一的目的,而是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问卷调查显示,目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机和目的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态势,反映了大学本科学生由于英语水平、学习能力、学习经历、认知风格、个性特点、就业需求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性。从权重高低来看,学生学学英语选修课的目的依次分别是:提高社会工作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72.7%);提高英语语言水平与应用能力(63.6%);提高英语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意识(31.8%);迫于国内的考研升学压力或为了出国读硕(27.3%);为了修够学校规定的学分,从而能够顺利毕业(18.2%)。当前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多样性、个体化发展趋势说明了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有所提高,对英语学习的目标和期望值也在不断地提高。
2.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而同一大类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1)经济、管理、法学等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英语演讲与辩论、高级英语视听说、翻译基础及实践、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法律英语等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这是由于经济、管理、法学类专业实用性较强,与社会各行业联系紧密,因此,学生注重培养英语听、说、译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希望通过英语来学习财经、商务、法律等实践性强的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2)人文、历史、教育、东南亚南亚小语种等人文科学,以及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诸如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中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东盟国家文化等语言文化类课程,这些课程与他们所学的专业相关,说明学生希望通过英语选修课来补充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内涵。除此之外,人文类专业的学生还乐于选择像考研英语这种考试类课程,这反映了人文类专业的本科生就业比较困难,读研究生的机会比较多,想通过升学提高就业质量。(3)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希望通过英语选修课来提高英语水平,比较倾向于选择大学英语四级、综合英语课程。此外,艺术专业的学生还乐于选择像英语影视欣赏这类趣味性较高的艺术鉴赏类课程。(4)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大学英语四级、考研英语等证书类课程,这反映了纯理科学生的就业前景主要是教育、科研等领域,而教育、科研领域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较高,因此,理科学生希望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研英语课程来帮助其实现升学的愿望。此外,有少数理科学生愿意选修专业英语课程,以此来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这有助于今后的科研能紧跟国际学术前沿。
3.学生的学业规划、就业意向对英语的学习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问卷调查中发现,最受学生青睐的工作单位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党政机关公务员(41.2%)、国有企业(24.1%)、事业单位(21.3%)、部队(6.1%)、非国有企业(5.2%)、自主创业(2.1%)。其中,教师这一职业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中排名差异较大。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科专业的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比例较低,这些专业的学生除了选择公务员之外,大多愿意到国有企业工作。而人文学科、外语、理科、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选择教师的比例较高,排第二,仅次于公务员,这说明了不同专业会对学生的学业规划、就业意向产生影响,从而决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4.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云南省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因此,改革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除了从学校、教师等方面入手外,还必须从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视角出发,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式,分析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主客观需求,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探讨学习环境、就业目标、社会需求等因素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只有把教师的教学、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三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找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二、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组建分门别类的教学团队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有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教学团队建设,有其特殊性。一是教师队伍庞大。在很多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是最大的一个教学团体,教师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学风格各异,这给教学团队的建设造成了较大障碍。二是教学对象广大,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三是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针对目前学生对英语学习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成立课程小组,为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由于专业种类繁多,不可能开设出所有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但可以按大类开设专业英语核心课程。专业英语课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大类:社科类、人文语言类、理科类、工科类、体育艺术类。社科类重点开设财经英语、商务英语、管理英语、法律英语等课程;人文语言类重点开设英美文学、语言学、英美国家文化、中国文化、东盟国家文化、英语教育等课程;理科类重点开设理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工科类开设计算机英语、工程英语;体育艺术类开设体育英语、艺术英语课程。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内容大而全,而建设时限一般就2~3年,时间短、任务重、经费有限,难以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前期缺乏孵化建设的过程,到了申报项目的时候才临时拉起一个大规模的队伍。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学校应提供一定的条件,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团队建设工作。在团队建设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目标任务等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根据学校的实际,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组建分门别类、形式多样、目标明确、团结协作的小型教学团队。
1.按课程组建教学团队。团队的负责人从该课程骨干教师中遴选,负责带领课程教学团队,紧紧围绕某个单一课程的教学开展一系列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这样的团队人员相对较少,便于集中开展活动。建设任务范围相对小,便于进行精细的研究。建设目标大小适中,易于在短时期内完成。
2.以一两门核心课程(如大学英语读写和视听说课程)为基础,建设大学英语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英语技能为培养目标,以突出和加强对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为主要手段,逐步夯实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云南省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不可或缺。通过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扎实建设好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为后续课程的建设打下基础。
3.结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规划,打造好提高阶段的选修课程建设。首先是组建提高阶段选修课程教学团队,可以是单一课程的教学团队,也可以是相关类别的课程群教学团队,如语言文化类课程教学团队、专业英语类课程教学团队、ESP课程教学团队。选修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以学生需求为主导,培养适应需求变化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的成员可以是由同一专业、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如果建设需要,也可以是由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尤其是专业英语修课程的建设,单靠英语教师是无法完成的,需整合全校的教师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群。
4.以培养目标为纲,统筹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建设。无论是基础阶段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还是提高阶段选修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均需时刻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总体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纲,建设大小不等的若干个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统筹做好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建设,并使这些各种团队形成合力,为大学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结论
Widdowson(1981)认为,需求指外语学习者为真正习得一门语言所必须要做的事情。Hutchinson和Waters(1987)指出,不论是普通用途英语还是专门用途英语,任何课程都要建立在学生的某种需求之上。教学团队的建设应该根据学科的结构特点和学科领域内课程设置以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情况,将学科划分出若干个课程群,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教授的主要课程和科研的重点领域进行师资组合,形成团队。团队成员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沟通,共同进行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田甜.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王守仁.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过程中建设教师队伍[J].外语界,2012,(4).
[3]王厚红.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
[4]夏纪梅.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难点与出路[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5]张强,乔海曙,刘晓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博弈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此文系2011年云南省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以课程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校本研修团队建设篇2
关键词: 高职教学团队 激励机制 问题 归因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首次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教学能力及教师素养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鼓励高校创建高质量的教学团队。所谓教学团队,是指“由技能互补、分工明确、愿意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和责任,并协同合作的少数教师组合的团队”[1]。教学团队是基于教学目标的特定群体,其价值追求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并促进团队教师自身的发展和进步[2]。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预期效果是使一大批高校中青年教师及其所教授的大学生直接受益[3]。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随着该“工程”的推进,教学团队建设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工作之一。
心理学家坎贝尔指出,个人成就的大小是能力和激励的函数[4]。激励机制是指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激励机制影响到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到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成就,对教学团队竞争力的提升、团队业务水平的提高,以及团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高职教学团队建设激励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又该如何改进呢?本文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
二、高职教学团队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学团队缺乏激励机制。
据钱雪调查,部分院校为了获得教学团队的荣誉或称谓,热衷于教学团队的申请,而疏于团队建设和管理,所组建的团队成员也多是临时拼凑的“拉郎配”。学校或相关部门没有把教学团队建设列入学校或部门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教学团队建设流于形式。如一位被调查的教学团队负责人称:“教学团队只是一个虚化的组织而已,没有真正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案,更谈不上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了,教师都不愿主动参与教学团队,就算参与了,也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只是挂个名而已。”[5]缺乏激励机制,教学团队如一潭死水,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教学团队成了一个摆设。
(二)激励方式单一,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
激励的方式有多种,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等。部分教学团队虽然建有激励机制,但往往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6],存在激励方式单一等问题。具体地说,这些团队的激励制度,只是规定了不同级别的论文、项目、奖项的奖励积分或奖励金额,而对于荣誉激励、职称晋升、培训进修等激励方式却未曾体现。激励机制更多地成了“瓜分”经费的细则,而无关教学团队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部分激励机制透明度不够,某些方面缺乏公平。
虽然部分教学团队已经具有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但是利益分配存在不合理因素,成员无法从团队报酬中获得合理报酬。譬如,论资排辈是高职教学团队分配奖励时约定俗成的标准,学校在奖励教学成果时,通常只奖励教学团队的带头人,而不考虑团队成员。在团体内部进行利益分配时,如论文署名、荣誉称号分配、奖金分配、进修培训等,也往往倾向于职称较高的教师或与团队带头人关系较好的成员,忽略付出较多的其他团队成员,尤其是忽略年轻老师。此种做法不能做到利益公平分配,严重挫伤部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不利于高绩效教学团队的建设[7]。另外,有研究者指出,在奖励分配时,“平均主义”、“大锅饭”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机会主义的产生,严重影响教师的积极性。[8]
(四)激励机制忽视学生培养。
教学团队不同于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是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而衡量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注重一线岗位工作能力培养高职院校,更应把学生的培养质量作为团队成员奖励分配的重要参考之一。然而,当前绝大多数教学团队的激励机制,规定了教师的项目、论文、获奖等奖励情况,而无视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高职教学团队激励机制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教学类成果的不易量化。
与科研成果易于量化不同,教学成果多不易量化。高职教学中,虽然也有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教学奖励、教改项目、质量工程等,但真正反映教学过程的日常教学及教学效果不易量化出来。因而导致了教学团队奖励分配时的“教学效果好的与教学效果差的”一个样、“付出多的与付出少的”一个样,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并可能产生一些不关注教学而热衷于申请项目、奖励的“精致的逐利者”。这是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重科研、轻教学的职称评价倾向。
有学者曾指出,目前的教学团队依然处在比较尴尬的境地。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的教学是处于首要地位的,但由于教师的职称评聘等都和科研成果紧密挂钩,老师为了评职称,不得不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科研上,而对教学则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对待。无论团队负责人、还是团队成员对教学团队建设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部分学校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比如提供经费支持,把教学成果纳入绩效评价中,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诸多问题,激励效果并不明显[9]。正是由于此种职称评价机制,导致部分教学团队没有制定激励机制,部分教学团队虽然制定了激励机制,但激励方式单一或者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仍存在。
(三)对激励机制的片面认知。
前文已指出,激励机制是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它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和管理体系。激励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等形式,亦可分为有形激励和无形激励。有形激励手段指物质等经济性激励手段,它是基础。无形激励手段指地位、权利、成就感、社会认同等非经济性激励手段,无形激励手段是根本。实施激励时,应将有形激励和无形激励相结合,并逐步过渡到以无形激励手段为主。然而当前的高职教学团队激励机制,由于相关主体对激励机制的认知不到位,导致本该形式多样的激励,变成单纯的物质奖励,形式单一。
(四)激励制度制定过程不够公开、公平。
激励机制设计要遵守“直观和公开、公平合理原则、按需激励原则”等[10]。然而部分高职教学团队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常常是参考科研团队的奖励条款,稍作修改即成,或者是由少数几个人设计制定,而没有征求全体团队成员的意见。此法设计出的激励机制,非但不够公开、透明,无法按需激励,更可能出现有悖公平的现象。
四、高职教学团队激励机制问题的对策
(一)努力探索教学成果量化标准。
教学成果量化是指依据特定的标准和方法,对不同类型的教学成果进行数量化表征,将性质不同的成果同质化对待,便于绩效评估。解决高职教学团队乃至普通高校教学团队激励机制问题的关键就是研制科学的教学成果量化标准。高职教学团队应结合本校实际,研制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成果量化标准。在高职教学成果量化过程中,除去关照“教学论文、教学专著、教材、教学课题、质量工程、教学成果奖”外,还应考虑“竞赛辅导、学生评教”等学生因素。另外,各纬度需制定科学的量化等级,并赋予不同的分值权重。
(二)对激励机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想很好地解决高职教学团队激励机制问题,需要相关主体对“激励机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首先,高职院校或教学团队负责人应意识到激励机制对于教学团队健康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其次,激励机制设计者对激励机制应有系统认知。缺乏对激励机制本体的系统性了解,很难设计出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第三,团队成员对激励机制也应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本单位激励机制的了解,一可调动自己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二可对激励机制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
(三)制定激励机制时应征求多方意见,并不断完善修改。
教学团队激励机制关乎全体团队成员的利益,制定激励机制应注意以下事项。首先,应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多方征求意见,汇集集体智慧力,力求让激励机制全面、客观、公正、完善,而不应变成一人独断的“个体行为”。其次,应有修订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动态过程,激励机制的建立也应根据教学团队在不同建设时期所侧重的工作目标来修正奖励指标及其权重。因此,需要我们跟踪、观察、测试教学团队建设的全过程,不断对激励制度进行验证和修正[11],及时终止不合适条例,补充缺失款项,让激励机制更适合教学团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健凤,吴宝林.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4):80-82.
[2]卢冬君.高效教学团队的创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2):71-72.
[3]马宁.高职院校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7):29-31.
[4][5][6]王爱华,亓晓云,郝敏,朱霖昊.高校教学团队激励初探[J].市场论坛,2013(4):101-103.
[7][8][9]钱雪.高校教学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14,14,13-14.
[10]激励机制.百度百科[EB/OL].http:///
link?url=D-sZl6fMyu_PTxQ-sa68bFz50GlI9RuTTAr95g2_WD
hZoXApCNKtIyl32X-Qq9Eh7zhSNXKGSpXnyS7-QWKlma.
[11]徐龙海,刘殿红.高职教学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2):75-76.
校本研修团队建设篇3
根据教育部“实现西部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快实施‘西部教育科研网扩展工程’”和“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的要求,特提出本构想。
一、东西部“名师引领”合作研修网工程构想的战略意义和创造价值
党的十把教育摆在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成为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民生事业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引领思想大解放,促进社会大发展。“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创举不仅使神话变为现实,而且对推动中国东西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或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西部支教”同样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正在推动东西部教育均衡持续向前迈进。
回顾西部支教的已有成果,我们一方面欣喜于东部教师以其高超的教学水平参与提高西部教学质量,但同时我们也不无遗憾地感到,“东师西派”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促进西部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之举还是“强师固本”-----从根本上提高西部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支教”的重心应落在支持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构建的东西部“名师引领”合作研修网工程的实施宗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东西部名师梯队共同发展新模式,加快实施‘西部教育科研网扩展工程’。
东西部“名师引领”合作研修网工程可充分挖掘东部名师及名师工作室的优质资源,充分利用科研网络资源优势,建立远程网络学习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学习和现场研修活动,打破传统学习研修在时间、空间、条件、经费等方面的限制,使东西部共享学习研修资源。这种东西部名师梯队共同发展新模式下的网络学习具有跨越时空的优势,使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的学习与交流得以实现。名师工作室有利于传递前沿教育信息,开阔西部教师的视野,拓展专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为东西部教师在教育理念、研修方式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结为“学习共同体”提供便利,对实现东西部教师协调均衡发展并进而“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创新价值。
二、东西部“名师引领”合作研修网工程构想的核心因素、基本理念和共同愿景
(一)名师引领
名师专指中小学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名师引领,指在名师的示范拉动下,采取以实践与反思相结合的基本的学习方式,组织教师自身的有效研修,努力营造弥漫于整个学校和地区的学习气氛,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并提高学校和教育管理层的决策和动态思考能力,增强学校和地区整体运作的协调组织能力,使学校和地区成为一个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
(二)基本理念
1、以东部名师团队拉动西部教师整体队伍的专业发展
以名师团队为龙头,引领西部青年教师提高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和学校、班级管理能力,拉动西部教师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 2、成就西部教师队伍整体和个体的成功体验和快乐生活
大面积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和教学生活质量,鼓励教师不断发展个人愿景,整合教师团队愿景,形成学校组织的共同愿景,谋求学校组织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的有机统一、和谐共进。
(三)共同愿景
1、总体目标:
本工程发展目标是:凭借远程教育平台,以网络学习和名师工作室为主体研修方式,让西部地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在东部名师引领下加速发展进程,早日成长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为西部教育打造一流的教师团队。
2、具体目标
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分析传统研修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创设开放有效的研修模式和方式。
实施名师引领战略,探寻名师助推整个教师团队发展成熟的策略和机制。
尝试运用现代化网络学习、校本研修方式,突出“实践—反思”自主发展型研修,探构普通中小学教师高效发展、自能成熟的路径。
三、东西部“名师引领”合作研修网工程的实施平台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在于个体学习,教师专业成熟的关键是团队学习。名师引领工程有利于充分释放名师的创造性和影响力,加大有效研修的力度和效度,提高教师队伍中个体和团队的学习力,使每一个教师都能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成就团队的专业成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鉴于东西部时空距离特大、共建难度较大的现实,我们将网络学习和名师工作室的完美结合定为合作研修网工程的实施平台。这一平台业已成为江苏等教育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省份近年来崛起的新的研修方式,也是本工程的主要创新之处。这种虚拟与现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更能彰显其巨大发展优势和前景。
1、有利于设计学习规划。以课改和研修者需求为导向,科学调集侧重能力发展的内容、方法、过程、评价体系,为实现中、长期目标作纲要性规划。 2、有利于配置学习资源。在东部培训机构及名师帮助下,合理利用教育理念、教法研讨、教育科研等“软件”资源,为实现培训目标服务。 3、有利于掌控学习方式。采取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给予与自助相结合的多种学习方式。既建立、开通远程培训系统,又进行现场、面授培训,缓解工学矛盾,适合多种需要。 4、有利于提高学习效能。通过BLOG构建的网络环境,在东西部之间形成“处处是学习之所,时时是学习之机,个个是学习之人”的良好氛围,不受时空限制,实施有效培训。
四、东西部“名师引领”合作研修网工程的运作模式(以江苏与新疆为例)
(一)采用名师工作室引领导学模式
名师工作室是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的统称,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扶持和指导下,以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为品牌,引领联合一批有共同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的优秀教师所创设的教育教学研修共同体。
1、名师工作室的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整合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优质资源,聚焦课改,立足课堂,关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通过专业引领、网络学习、实践反思、同伴互助研修方式,促进优秀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涌现一批有先进教育思想,形成个人教育教学风格的学科领军人物。
2、名师工作室的目标定位和基本功能
目标:建立以特级教师、省级名教师、名校长为主体的名师导学团队,创立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搭建有利于骨干教师专业成功的新平台,按周期、按计划培育西部名师发展的新梯队,打造西部一流的名教师团队。
功能:引领、研修、互动
(1)引领:通过东部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的引领示范,促进西部地区优质师资队伍的快速成长,实现专业水平的迅速、健康发展。
(2)研修:组织研修指导研究是名师工作室的第一要务和基本属性。通过名师带徒、名师讲学、名师论坛、课题研究、网络信息交流、成果推广等方式,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精良的教学经验,指导工作室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成长,在研究中成长。
(3)互动:凝聚和吸引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共同研讨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和成长共同体。
校本研修团队建设篇4
关键词:教学团队;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240-02
随着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持续的大规模扩招,中国已迈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行列。但是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也逐渐凸显。如何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已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主题。2007年教育部开始推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在质量工程中首次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新举措和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因此,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对改善中国高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团队是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组成的教师群体。该教师群体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实际上,为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各高等学校曾做过多种探索和实践,如教学研究室、学术团队、课题组、课程组、教学梯队等。专业教学团队的工作职责是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全面负责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加强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结合,进行探讨型、研究型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自主创新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落实教师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培育各级教学名师等(章兢、傅晓军,2007)。因此专业教学团队应具备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目标。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上应体现出开创性和探索性,教学改革要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模式、明确的目标。教学团队要成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具有明确的改革措施,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共同的远景目标和业绩目标是教学团队工作的基础方向,能激发团队的激情和向心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具有合理的团队结构。一个专业教学团队应具备合理的团队结构,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同时还需要合理确定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的职责。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作为教学团队的领军人物,统领团队成员,明确团队的发展方向,协调团队成员行动,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具有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和团队带头人双重角色,除应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外,还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具有明确的分工与协作意识。教学团队成员的知识、技能与个性是互补的,为了最大限度调动积极性,发挥团队潜能,团队必须明确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范围,根据团队成员的优势合理分配团队角色,强调团队意识,团队是一个共生体,个人的言谈举止关系到团队的工作效果,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
具有动态性与开放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要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必须保持团队建设动态性和开放性,不断引进新理论、新技能,拓展新思路,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提高团队开放性和动态性。
具有示范作用。教学团队的组建及其工作开展,最终将产生许多标志性教学成果,如精品课程、优秀教材、教研项目等。教学团队自身和团队的这些成果将成为教学改革的示范。比如课程体系的调整方案、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项目、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奖励,这些成果都为其他专业提供了示范作用。
二、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平台
1.通识教育类课程平台。该类课程是全校学生必修的、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具体包括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英语、体育、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还包括培养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认识社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创业就业能力等方面的课程。还包括一些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如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教育及其他学科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的课程。
2.学科专业基础教育类课程平台。该类课程群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课,是为学生掌握该学科和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与统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概论、人力资源管理、商务交流与礼仪等。
3.专业方向教育类课程平台。该类课程群是根据学校现有资源、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及行业发展趋势而设置,可以跨学科选修。此类课程群安排,我们既考虑到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不同岗位上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考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对市场营销管理技能的影响。课程群设置主要以营销及相关管理知识为主,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与谈判技巧、产品与品牌管理、消费心理学、分销渠道管理、广告策划与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公共关系学、推销学、销售管理、营销风险管理、组织市场营销、服务营销、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营销新动向述评、财务管理、企业危机管理、创业管理、项目融资与管理、生产与运营管理、时间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商品学、证券投资、营利组织管理、中小企业管理。此外,结合特定行业和专业领域以及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要求,还有一些与行业营销研究、农村市场营销研究等专题讲座,供学生选修(万良杰,2008)。
4.实践与创新教育类课程平台。此类课程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开设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习和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具体包括军事训练、模拟商业计划书设计、模拟市场营销策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实践及创新活动等。
三、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
1.完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制度与政策。专业教学团队能否有效运行,运行政策和制度环境是关键。中国高等院校内部权力配置模式是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等级管理模式,各种团体组织基本听命于行政机构,虽然有利于统一指挥,提高决策效率,但是不利于调动基层组织积极性,削弱了教学团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中国高等院校内部的权力配置模式,确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的原则,赋予教学团队相应的权力地位,扩大教学团队管理自,如教学改革的自、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在教学团队内部,要通过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法,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和团队成员的淘汰机制。教学团队建设还要建立学生评教机制,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在学校层面,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
2.以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群组为单位建立教学团队。传统意义的教学团队往往以教研室为单位,把一个教研室的全体教师称为一个教学团队。其实,真正意义的教学团队应打破团队成员的行政部门的划分,以课程群组为单位来组织团队成员,教师可以来自不同的教研室,甚至不同的系或学院。这样建立起来的教学团队其成员才能围绕课程群组的教学建设工作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并在教学及教学改革工作中优势互补,紧密协作,推动教学建设工作的开展。
3.选择好教学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其角色主要在于设定团队目标,制订计划,组织人力,建立操作程序和各种制度。因此,高素质教学团队带头人必须是高校中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较高权威的专家、教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善于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善于同团队成员沟通、调解内部冲突,能够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教学团队本质上是以团队带头人为龙头凝聚起来的有机体。团队带头人能够以其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和教学经验,敏锐地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组织团队改革创新。合理配置团队成员是培育高素质教学团队的重要一环。团队成员并不是随便拼凑,高素质教学团队的成员必须是有着共同的事业追求、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热爱教育科研事业的一个群体。同时,还要注意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性格特征和个人偏好(李桂华,2008)。
4.建立团队导向的绩效评价和奖酬体系。绩效评价与奖酬导向是团队建设的指挥棒,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职业生涯面对的主要是职称评定、业绩考核、教学科研奖励等,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评估和考核往往都只关注个人成绩,而不注重团队的发展。这种传统的个人绩效评价、个人激励等制度不但不鼓励教师间的合作,而且还会起到相反的导向作用,严重制约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建立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团队,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作用,必须改革现有评价体系,努力营造一种支持型团队环境,建立健全专业教学团队管理体制,实行团队负责制,赋予相应的责权利,完善团队考核激励体系,使团队导向的绩效评价更科学、更公平。
参考文献:
[1]陈世平,彭瑶,谭伟.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6):152-155.
[2]万良杰.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群设计[J].学术论丛,2008,(12):52-150.
[3]俞祖华,赵慧峰,刘兰昌.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90-98.
校本研修团队建设篇5
关键词: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10-1本着“让每位教师都发展”的理念,我校充分发挥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本体功能,立足专业发展,聚焦校本研修,以厚实积淀的校园文化给予教师立身的底蕴,以团队协作的良好氛围给予教师灵动的信息,以学习研修的非凡高度给予教师教育的智慧,打造“思想过硬、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内力驱动铸师魂,绘爱生服务亮丽风景
师德素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努力塑造良好师德形象,让高尚师德成为育人最强音。
关注全体教师职业认同。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首先要关注职业认同。我校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引领教师以一颗活跃丰盈的求知心,一颗乐以师道的孺牛心,一颗循循善诱的赤子心,实现教学相长,践行职业幸福。教师间敬业的责任感与炽热的爱生心互相感染,点燃了对职业的热爱之心、崇敬之情。职业的价值认同让教师有了成就感和归属感。
强化师德教育建设目标。为增强新时期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坚持“德为师之本”,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开展师德教育,举办“我身边的师德故事大演讲”,开评“感动校园双十佳教师”,以凡人之举教育感染教师,增强教师的事业心的责任感,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打造爱生服务师德品牌。我校先后推出的“一缕阳光”师德品牌、“爱心”教师志愿者服务品牌、“七彩同盟”教师社团文化品牌……彰显了教师健康快乐、寓学于乐、乐此不疲的精神风貌,催生了校园内美好师魂的凝聚,在师生和家长、学校和社会间建立起团队优质服务的形象。
二、研修学习炼师能,提教书育人精湛技艺
多途径的校本研修引领着教师站稳讲台、带好班级、积累经验、反思成长,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
岗位培训练就班主任带班实力。为了使每位班主任都能适应岗位要求,做好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开展了班级管理技能、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突发事件处置等内容的岗位培训,练就带班能力,提高工作水平。
“磨课”行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我校关注每位教师的课堂,实施以“创新教学理念,提炼课堂特质”为主题的“磨课”行动计划,“一课一技术”、“一课一建模”、“一课一精彩”、“一课一观点”四种类型的“磨课行动”,反复磨练中,扎实的学科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开阔的实践视野逐步提升。
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我校着力进行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引导教师把问题变成课题,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课题研究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一些骨干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读书言说提升教师文化品味。“细水长流读好书”引领教师把学习作为自身需求,且读且思,且思且行,提高并不断完善自我。“成如”言说论坛,教师们抒发读书心得,阐述独特见解,表达思想,分享感想。
拓展学习增强教师信息化素养。组织开展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重点的系列培训活动,如“电子白板走进常态课堂”、“超大IPAD,我的课堂我做主”等校本研修,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三、搭建平台展风采,助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经历反复学习、实践、研修。我校积极搭建平台,激励教师学习创新、进步成长。
申报平台。大力推行校级骨干教师申报认定工作。期初教师针对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选择申报发展型、实践型、研究型教师;期中完成相应的目标任务;期末考核组严格考评,并奖励完成申报任务的教师。教师在“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环境和氛围中发展提升。
读书平台。深入开展阅读教育经典活动,深刻理解并牢固树立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阅读教育名家、教学名师的著作,与大师间接对话,提升教学理论素养。
研讨平台。开展观摩名师课堂教学或课堂实录、聆听名师报告、与名师对话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话题研讨为平台,引导教师深入研究课堂,在“教学细节与教学理念”、“我心目中的课堂教学关键词”等研讨中,提高教师借鉴学习、迁移运用、研究创新的能力。
展示平台。以“学习名师”、“走进名师”、“成为名师”为目标,在不同学科以及年级组之间、校际之间开展展示交流活动,不断锤炼教学技艺,提高教学水平,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
校本研修团队建设篇6
2007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首次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教学能力及教师素养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鼓励高校创建高质量的教学团队。所谓教学团队,是指“由技能互补、分工明确、愿意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和责任,并协同合作的少数教师组合的团队”[1]。教学团队是基于教学目标的特定群体,其价值追求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并促进团队教师自身的发展和进步[2]。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预期效果是使一大批高校中青年教师及其所教授的大学生直接受益[3]。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随着该“工程”的推进,教学团队建设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工作之一。
心理学家坎贝尔指出,个人成就的大小是能力和激励的函数[4]。激励机制是指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激励机制影响到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到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成就,对教学团队竞争力的提升、团队业务水平的提高,以及团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高职教学团队建设激励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又该如何改进呢?本文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
二、高职教学团队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学团队缺乏激励机制。
据钱雪调查,部分院校为了获得教学团队的荣誉或称谓,热衷于教学团队的申请,而疏于团队建设和管理,所组建的团队成员也多是临时拼凑的“拉郎配”。学校或相关部门没有把教学团队建设列入学校或部门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教学团队建设流于形式。如一位被调查的教学团队负责人称:“教学团队只是一个虚化的组织而已,没有真正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案,更谈不上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了,教师都不愿主动参与教学团队,就算参与了,也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只是挂个名而已。”[5]缺乏激励机制,教学团队如一潭死水,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教学团队成了一个摆设。
(二)激励方式单一,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
激励的方式有多种,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等。部分教学团队虽然建有激励机制,但往往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6],存在激励方式单一等问题。具体地说,这些团队的激励制度,只是规定了不同级别的论文、项目、奖项的奖励积分或奖励金额,而对于荣誉激励、职称晋升、培训进修等激励方式却未曾体现。激励机制更多地成了“瓜分”经费的细则,而无关教学团队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部分激励机制透明度不够,某些方面缺乏公平。
虽然部分教学团队已经具有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但是利益分配存在不合理因素,成员无法从团队报酬中获得合理报酬。譬如,论资排辈是高职教学团队分配奖励时约定俗成的标准,学校在奖励教学成果时,通常只奖励教学团队的带头人,而不考虑团队成员。在团体内部进行利益分配时,如论文署名、荣誉称号分配、奖金分配、进修培训等,也往往倾向于职称较高的教师或与团队带头人关系较好的成员,忽略付出较多的其他团队成员,尤其是忽略年轻老师。此种做法不能做到利益公平分配,严重挫伤部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不利于高绩效教学团队的建设[7]。另外,有研究者指出,在奖励分配时,“平均主义”、“大锅饭”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机会主义的产生,严重影响教师的积极性。[8]
(四)激励机制忽视学生培养。
教学团队不同于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是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而衡量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注重一线岗位工作能力培养高职院校,更应把学生的培养质量作为团队成员奖励分配的重要参考之一。然而,当前绝大多数教学团队的激励机制,规定了教师的项目、论文、获奖等奖励情况,而无视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高职教学团队激励机制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教学类成果的不易量化。
与科研成果易于量化不同,教学成果多不易量化。高职教学中,虽然也有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教学奖励、教改项目、质量工程等,但真正反映教学过程的日常教学及教学效果不易量化出来。因而导致了教学团队奖励分配时的“教学效果好的与教学效果差的”一个样、“付出多的与付出少的”一个样,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并可能产生一些不关注教学而热衷于申请项目、奖励的“精致的逐利者”。这是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重科研、轻教学的职称评价倾向。
有学者曾指出,目前的教学团队依然处在比较尴尬的境地。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的教学是处于首要地位的,但由于教师的职称评聘等都和科研成果紧密挂钩,老师为了评职称,不得不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科研上,而对教学则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对待。无论团队负责人、还是团队成员对教学团队建设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部分学校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比如提供经费支持,把教学成果纳入绩效评价中,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诸多问题,激励效果并不明显[9]。正是由于此种职称评价机制,导致部分教学团队没有制定激励机制,部分教学团队虽然制定了激励机制,但激励方式单一或者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仍存在。
(三)对激励机制的片面认知。
前文已指出,激励机制是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它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和管理体系。激励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等形式,亦可分为有形激励和无形激励。有形激励手段指物质等经济性激励手段,它是基础。无形激励手段指地位、权利、成就感、社会认同等非经济性激励手段,无形激励手段是根本。实施激励时,应将有形激励和无形激励相结合,并逐步过渡到以无形激励手段为主。然而当前的高职教学团队激励机制,由于相关主体对激励机制的认知不到位,导致本该形式多样的激励,变成单纯的物质奖励,形式单一。
(四)激励制度制定过程不够公开、公平。
激励机制设计要遵守“直观和公开、公平合理原则、按需激励原则”等[10]。然而部分高职教学团队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常常是参考科研团队的奖励条款,稍作修改即成,或者是由少数几个人设计制定,而没有征求全体团队成员的意见。此法设计出的激励机制,非但不够公开、透明,无法按需激励,更可能出现有悖公平的现象。
四、高职教学团队激励机制问题的对策
(一)努力探索教学成果量化标准。
教学成果量化是指依据特定的标准和方法,对不同类型的教学成果进行数量化表征,将性质不同的成果同质化对待,便于绩效评估。解决高职教学团队乃至普通高校教学团队激励机制问题的关键就是研制科学的教学成果量化标准。高职教学团队应结合本校实际,研制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成果量化标准。在高职教学成果量化过程中,除去关照“教学论文、教学专著、教材、教学课题、质量工程、教学成果奖”外,还应考虑“竞赛辅导、学生评教”等学生因素。另外,各纬度需制定科学的量化等级,并赋予不同的分值权重。
(二)对激励机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想很好地解决高职教学团队激励机制问题,需要相关主体对“激励机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首先,高职院校或教学团队负责人应意识到激励机制对于教学团队健康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其次,激励机制设计者对激励机制应有系统认知。缺乏对激励机制本体的系统性了解,很难设计出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第三,团队成员对激励机制也应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本单位激励机制的了解,一可调动自己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二可对激励机制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
(三)制定激励机制时应征求多方意见,并不断完善修改。
校本研修团队建设篇7
一、国内网络研修的现状
网络研修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借助网络,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创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业人员及时交流、平等探讨的活动平台和环境。目前国内的网络研修主要有网络学习和网络教研两种形式。我这里仅谈谈远程培训、网络研讨和教师博客。
远程培训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总的要求,委托相关单位组织实施的。由业内知名专家牵头组成课程专家团队,制订课程计划,录制课程,建立辅导团队、管理团队等督促学员完成教学任务,并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国培计划、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主任培训、校长培训等。其特点是课程设置科学,讲课专业层次高,准备充分,实效性强,深受老师们欢迎。网络研讨是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育教学交流的一种方式。常见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区域领导的干预下进行的,有专家的引领、纪律的约束,活动在周密的计划下有序地进行。教师博客也称教学日志,其具有发表、分享和交流的特点,主要呈现形式有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利用博客等进行教学反思,写教学案例,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根据自己的生活、工作特点和个人爱好积累资源。
二、网络研修的若干建议
建立区域教育资源中心。在本区域的教育网站上开辟资源中心,将上传资源权限下放给基层学校。区域资源中心分学科由专人负责整理并推荐资源,定期对原创资源进行评比,评比结果纳入各学校和个人的业绩考核。
建立区域教育教研团队。建立市、镇、校三级学科教研团队(或名师工作室),由各级的学科带头人(或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主持,各级名师、骨干教师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学科教师全员参与。主持人收集并确定所要研修的话题,制订研修计划,由核心成员轮流主持研修,组织教师们围绕话题提前准备,按时参与。结束后形成活动记录,整理、择优在网站上刊登,特别优秀的可向报刊推荐。
校本研修团队建设篇8
文/本刊记者 丁锐 特约通讯员 梅健
作为江苏省唯一开设“城市燃气输配与应用”专业的中职学校,南京市城建中等专业学校将该专业定位为向燃气公司、加气站、燃气具生产和销售等企业培养从事安装、检修、销售、维护、管理、燃气管网施工等相关人才。借南京市教育局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契机,该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融企业专家入团队,借企业实践历练教师,校企合力共育人才。
“双师”教学形成格局
“城市燃气输配与应用”优秀教学团队由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能手、中青年教师、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组成,团队由10人组成,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技师1人,初级职称2人。优秀教学团队在年龄、学历、职称、知识、能力、专兼职等方面形成了“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的格局,团队成员相对稳定,分工明确,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据团队带头人梅健主任介绍,“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的团队格局,是为了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专业课程及教学设计以专任教师为主,实践技能课程以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为主,同时注重专任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和兼职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培养。
梅健担任学校专业教研组组长多年,不仅自身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还富有开创精神和专业拓展能力。以他为带头人的“城市燃气输配与应用”优秀教学团队,青年教师占多数,企业兼职教师均来自订单班“港华班”的合作企业——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
如朱炜是该校1997年燃气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到南京理工大学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现担任该公司燃气具维修中级工技能鉴定考评员,同时为“城市燃气输配与应用”专业学生讲授《燃气具维修》《燃气设备与燃烧》等课程;再如毕立蓉,也是该校1997年燃气工程专业毕业生,现为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话务中心主任,为“城市燃气输配与应用”专业学生讲授《燃气客服》课程。
由于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不仅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和管理经验,同时是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的内训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该教学团队的兼聘教师在任职期间,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指导学校学生和专业教师实践训练,并参与学校的教科研任务以及开发课程和教材。同时,兼职教师还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精神及相关经验引入课堂,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同时丰富学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以后从事的行业、企业有更多的了解。
另外,“城市燃气输配与应用”优秀教学团队还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该校专业教师大多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相对较少,通过此次优秀团队的建设,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紧密合作,不再局限于原来的暑期参加顶岗实践,而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入企业,了解企业一些先进的工艺、方法等,在企业中弥补实践的不足。
“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格局,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通过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也培养和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参观培训提升素质
在建设“城市燃气输配与应用”优秀教学团队过程中,学校还结合校企合作实际和专业发展方向,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如通过组织教师进企业调研、进企业实践、去高校进修和职业教育改革学习,促进团队成员业务能力和参与课程改革能力、素养的提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来校参与教学改革;通过团队内部互帮互助,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等。
2013年5月,“城市燃气输配与应用”优秀教学团队参观了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燃气实训室,回校后便结合学校原有室内实训室的实际情况,将燃气实训分为两个模块来建设,即户外燃气管的检测探漏和室内燃气灶具和热水器的实训室。考虑到安全要求和各方面的因素,实施方案最终将由南京港华燃气设计院审定。
像这样通过参观调研改进专业办学的例子不胜枚举。此外,学校还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掌握企业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标准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每年不少于两个月,把教师接受专业技能培训、考核、竞赛及取得技能证书情况,归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与职务评聘、晋升、奖励挂钩,建立并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高校进行对口专业进修,参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参加行业企业组织的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学术讲座等,使教师及时掌握行业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为了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科研水平,学校还组织了一系列培训、竞赛、教研等活动,通过团队内部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如通过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导师,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课堂教学、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使团队成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组织教师进行训练,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参与相关竞赛;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团队成员科研能力的提高;通过教师参加市、省专业课“两课”评比和信息化大赛,促进团队成员研究和学习,以达到团队成员整体素质提高的目的。
校企合力共育人才
早在2011年5月,南京市城建中等专业学校就与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努力探寻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这给“城市燃气输配与应用”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中,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互相学习,共同研讨,在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方面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企业则为教师的成长创造了更多便利条件。
文化认同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前提。在合作中,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邀请“港华班”的师生参加企业周年庆典、企业进社区志愿者活动等,还安排相关领导和劳模来学校开展企业文化等相关内容的讲座,建立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作为“纽带”的教师在文化传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认同和理解企业文化后,通过教学活动将企业文化传递给学生,成为促进学生积极进取、促进公司稳步发展的强大能量。
对学生专业技能培训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由校企师资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根据企业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专业课课程标准,开设了燃气具维修、燃气输配、燃气燃烧与设备、燃气法规、燃气管道工程施工、燃气客服与销售、燃气设备与仪表、城镇燃气调压工艺等专业课程。
在实操课中,有的需要在校内进行教学,有的需要到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讲授和操作,还有的要去施工现场进行讲授和参观。很多校外实训机会还是企业兼职教师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学生争取和安排的,学生通过在企业或工作场地的参观学习之后,会更加了解行业企业的工作要求,大大提高相关技能,今后就业也就能缩短适应时间。
除了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还有其他各大燃气企业以及相关配套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如江苏省燃气协会、港华燃气、百江燃气、中华燃气、华润燃气等单位都与学校达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一线技能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检验教学团队建设是否有成效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城市燃气输配与应用”优秀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届“港华班”学生在校期间都将取得调压工、管道工、燃气具维修工等证书,为企业降低了员工选拔和培训成本,校企合作下的教学团队同时是学校和企业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合作。
学校名片: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439.html校本研修团队建设范文8篇
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语文培优辅差计划10-12
形容立春的优美句子08-10
团队精神正能量的励志句子07-05
最新物业公司客服部年终工作总结 物业公司客服部年终总结报告(五篇)08-15
教学阶段性总结范文8篇08-15
新闻写作的基础11-28
温暖六年级作文11-19
国庆节四年级作文10-12
仓鼠的作文300字08-17
关于体育教学的工作总结07-23
笨拙的近义词和反义词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