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篇1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33―03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生命价值、怎样评判生命价值、如何创造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涉及人怎样认识自身的价值,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怎样有意义地度过人的一生。
生命价值观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直接影响其行为,及时发现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偏差,特别是对极端的生命价值观的判断是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伟大和崇高,了解生命的意义;关注、尊重、热爱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自觉提升生命的价值,促使大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实践人生理想。
一、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分析
以哈市某高校1.98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生命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我们发现:
(一)大学生对生命意识认知清晰,接受生命、热爱和珍惜生命
对生命意识的认知是生命价值观确立的基础,能够正确地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才能够接受生命本体,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的价值观。在调查中64.3%大学生曾经有过类似“我为什么活着和应该怎样活着”的追问,34.7%大学生认为“夜不归宿、通宵上网打游戏、看电影”是不珍惜时光甚至是浪费生命的表现;87.8%大学生选择“一定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60.2%大学生认为同学间打架伤人事件“那是伤害同学和自己身心的行为,不应该做”。这说明大学生对生命意识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思索并探索生命的本体价值,接受生命,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可贵,热爱生命,具有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二)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死观,能坦然面对死亡
生命价值观不仅包含个体如何认识和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也包括其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正确的生死观,深刻地影响着生命价值观,个体对死亡越是觉知、越是了解,他们对于生命的认知就越积极,越能更好体验生命,越能获得整体的生命价值观。在调查中83.7%大学生对死亡的态度是:坦然面对死亡,因为死亡是自然规律;62.2%大学生对汶川大地震最深的感触是珍惜每一天,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53.1%大学生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理解是,不赞同,没有了生命,何来价值。这表明,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死观,坦然面对死亡的同时,努力探寻生命的意义和思考生命,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
(三)大学生对自杀理解不全面,对自杀现象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有研究认为,自杀死亡在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死因中位居前列。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时期,许多大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自杀的理解更是不够全面。调查发现:69.4%大学生在回答“当你遇到很大的挫折,如失去亲人、失恋、残疾、疾病折磨等,你会选择自杀吗?”回答是:绝不会,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不会轻言自杀的;他们在回答:“你如何认为自杀?”46.9%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家人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11.2%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生命的轻视,不可取;38.8%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3.1%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这说明大学生在对自杀行为持否定态度的同时,对自杀现象已经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思考,但对自杀的理解不全面。
(四)大学生强烈渴求接受生命教育,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娜・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并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我国,最先实施于辽宁和上海。调查中84.7%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外国实施生命教育的情况,46.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他们强烈希望学校开设美术、音乐、形体艺术课程来调节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选择为实现事业理想,不断进取的生活方式,表示在生活中一定会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充分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使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渴求接受生命教育,体验丰富多彩、有意义的人生,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五)大学生存在自身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希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调查中大学生们认为自身发展有不和谐因素”,主要是:30.6%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与自我的不和谐;26.5%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人际关系不和谐,12.2%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与自然的不和谐,30.6%大学生认为存在自己与社会的不和谐。66.3%大学生坚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仍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54.1%大学生相信和谐社会的目标应该会实现,33.7%大学生坚信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而且一定会努力做一个和谐的人。构建和谐社会就包含和谐的生命存在,一个和谐的生命必然要求身心健康的统一。调查中大学生表现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需求,大学生希望保持身体的健康,还拥有健康的心理。他们还认为人活着要有价值追求,出现的困难或逆境是不可畏惧的,它属于生命,仅只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身心健康统一、和谐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教育大学生深入思考、客观评价、逐步认识自我,形成成熟自我意识,健全人格,保持良好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勇于面对挫折,调整积极心态,创建和谐的生命存在,达到身心健康统一、和谐发展自我。
(六)大学生关注社会贡献与生命价值的关系,把金钱作为衡量生命价值的一个标准
大学生关于“人的生命价值最主要的标志是”选择情况的排前五位的依次为德行、才能、成就、社会贡献、金钱。可见在关注才能、成就、社会贡献的同时,金钱成为衡量大学生生命价值的主要标志之一,86.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贡献与收入相结合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林德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影响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四个主
要因素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是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变化的现实基础。它在强化了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的同时又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变得务实和狭隘。因此,由社会环境所带来的这些消极效应是当今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倾向性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实施生命价值观教育中应注意:首先,尽管大部分大学生有正确的、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但依然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不懂得自己和别人甚至他类生命的可贵、可爱,因而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的生命;其次,部分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生活没有目标,过得马马虎虎、得过且过、麻痹自己浪费光阴,不去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再次,高校的生命道德教育还较薄弱,学生渴求更多生命道德教育方面的讲座或活动,以期对自身的生命价值观的改变和完善有所帮助。
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途径
李若衡、杨静(2006)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在总体向上的背景中表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向,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同时也存在部分令人担忧的消极生命价值观。个体生命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个体所持有的生命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对自杀的态度。有效解决由于大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的失落引起的种种生命危机,促进大学生提升生命价值,感受生命美好,实现生命意义,形成积极生命价值观,健康发展。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大学生的经历、人格特征、生活态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密切关系。它不仅需要学校的积极努力,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还需要自我人格的不断完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与自我的整合,创建学校教育与自我、家庭、社会教育的支持体系,这样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自我教育是人们把自己同时当做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所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个体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而进行的自我选择、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通过自我的观察和内省,以及他人的态度和评价,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从我与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通过与人比较认识自己。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人比较是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即从活动的结果和做事成败经验来了解自己。其次,教育引导他们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我。在欣赏独特自我的体验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反省,自我修正,完善自我、悦纳自我、珍惜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加强自我修养,加强群体自我教育。
(二)环境教育
1 家庭教育。孙莹认为,家庭若给予子女积极和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那么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就表现出积极、珍惜生命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消极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则呈现消极和狭隘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自我控制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则子女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促进子女形成积极生命价值观,教会子女正确认识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引导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生活中让子女体会生命的美丽,正确认识挫折,勇于面对挫折,从而眷恋生活进而珍惜生命。
另外,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能给家庭成员带来快乐,能使他们体验生命美好,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加强家庭成员之问的情感交流与感动,在家庭中体验亲情和责任,那么他们就能树立珍爱生命的信念,体察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
2 学校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其中,学校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起主导作用。
学校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可以从确立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与“两课”的融合,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与专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审美教育等各种教育活动的有机融合,开展各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个渠道予以展开。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重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的生命基本规律,掌握青年期心理调适的技巧,正确地认识自我,承受挫折、培养良好情绪、发展健全的人格,改变其心理品质。
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大学生遵循生命规律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归属感,懂得生活的意义,体味生命中的真、善、美,让自我在职业中成长,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引导大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掌握生命的有关知识和原理,真正体会生命与生存的含义,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生理与心理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 社会教育。在社会变革对大学生观念的冲击的背景下,大学生们如何评价人生价值,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大部分大学生在评价人生价值时认为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但贡献与收入相结合才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戴曦认为,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和价值观的转变,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冲突,缺乏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组织等。首先,充分利用社会媒体作用,发挥媒体优势,坚持正确的舆论向导,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努力营造利于生命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应为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利的条件,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各种形式上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最后,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多方努力和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3]孙建华,等.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及对策研究[J].文史博览,2005,(14):57―59.
[2]张文远.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4.
[4]林德发.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9―12.
[5]陈文斌,刘经纬.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9):83―84.
[6]毕明生.儒家自我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69―71.
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篇2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中生物;渗透
时代要求学校应当重视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自然进化的结果,是自然进化最高表现形式。人类在施展主体力量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发生异化,从而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异化”的表现之一,即人类缺乏生命意识。
一、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从而更加热爱生命
教材中,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珍贵的素材非常丰富。例如“细胞的增殖、衰老和凋亡”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生物都要经历一个出生、生长、成熟、衰老甚至死亡的生命历程。人也有生老病死,人死后也和其他生物一样,最终会被分解成无机物重归大自然。这是规律,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环。“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世界正是在这种生与死的不断交替中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生死并不神秘,正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才彰显出生命的珍贵,才促使我们对生命进行认真的思考,珍惜并积极创造自身生命的价值,以积极的态度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 任何生命个体,无论形体上是大是小,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和价值,任何生命都是珍贵的。另外,我们也可以开展挫折教育。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遇到挫折打击是不可避免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应该享受失败,感谢失败。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关系,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压力,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不能及时化解,就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导致自杀或他杀行为,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困难和挫折,教育他们乐观向上。
二、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和谐,从而学会与人和睦相处
长期的进化,造就了生命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体现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上。教学中要善于渗透生命的和谐美,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例如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既表现为种内关系,又表现为种间关系。种内个体的互助关系屡见不鲜,可通过蚂蚁、蜜蜂、狼群等种内互助的典型实例,让学生明白个体的价值及分工合作的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培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学习种间关系时,举例不同生物间互利共生的实例,如: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等等。通过生物间的这种和谐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各种生命息息相关,人类应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珍爱并善待生命。在学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时,可以将各系统的功能联系起来,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分别吸收氧气和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循环系统承担运输职责,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则发挥调节作用。正是各系统的协调配合,才保证了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让学生由此体会到各系统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和谐美、统一美和有序美。
三、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勤奋学习
从生物学角度定义:“生命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从生命的定义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并没有差异,都是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变化,不能因为人有理性,就认为人的生命尊严高于其它生命。例如在讲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时提到:首先,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如药用价值(红豆杉、金银花、蝉蜕等)、工业原料(芦苇用来造纸)、科学研究价值(基因库的研究)、美学价值(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等)等等,其次是间接使用价值如生态功能,最后还有人类尚未明确的潜在使用价值。还有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相关内容,都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在自然界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引导教育学生去尊重和珍惜。另外,科学史也走进了我们的生物教材,也是我们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契机。科学史即把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和方法与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感觉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远比只了解科学的结论及技术的成果重要得多,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用科学家的故事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历史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榜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从而能促进学生进步;而科学家勇于追求真理,立志造福人类的人生追求是十分珍贵的榜样素材,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明显的激励示范作用。如施莱登、施旺的细胞学说、瑞士生物学家米舍尔发现核酸,林奈和双名法等。
生命的历程是艰难的,所以要不断学习和历练,学会感受生命的珍贵;生命同时也是孤寂的,所以要发展爱和互助,学会感恩。生物学教学中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应该从生命教育的角度让学生了解生命知识,是生命教育的基础,是品德教育以及其他任何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加关注我们的学生,多留爱心来关注、呵护我们的学生,而不再只是停留在知识课堂的层次,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我想,我们的课堂定会生机盎然,生命常在!
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健康、安全、价值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离不开对学生进行生命观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视角,充实生命观教育的内容,拓展生命观教育的途径,优化生命观教育的环境。
一、国内外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现状
国外关于大学生生命观教育问题研究的学科已有许多不同名称,如“生死学”、“生死哲学”、“死亡学”、“死亡文化学”等,国外开展生命观教育的课程也多是从死亡教育角度展开。20世纪30年代,第一个生命观教育的课程出现于美国。美国从20年代的探索期走入发展期,70年代进入普遍期。1974年,美国高校设有“死亡与死亡过程”等课程的已经达到165所,开设有关死亡观教育课程的中学已经达到1000多所。美国正式的死亡学的专业课程发展于80年代,现在有些院校还设立了死亡学硕士课程,另外还成立了一些研究中心,如“全国死亡教育中心”。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美国有关生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已经很普遍了。
日本于1989年修改新的《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也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目标[1]。澳大利亚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在意大利,南方城市阿根奥纳有一所世界上首创的“死亡准备学校”,该学校定时授课,人们可以随时进校学习。学校的办学宗旨是让人们通过对死亡的了解从容面对死亡,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德国也实施“死亡准备学校”,一些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殡仪馆,目的是近看死亡,直面人生。1990年,英国政府把生命观教育课程规定为跨领域课程,2002年,生命观教育被英国政府纳入国家和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
国内较早开展生命观教育的地区是台湾和香港。1996年前后,我国台湾地区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观教育课程。宣布2001年为“生命教育年”,并组织推动生命教育委员会,由各级学校推动生命观教育,先以高中和初中学生为优先对象,逐年推广到小学和大学。台湾东海大学从2004年开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大二以上学生必修“生命教育概论”、“生命发展与关怀”及“自然科学与信仰”三门课程以及宗教、伦理生死教育、自我成长与人际互动和服务实践五大领域的选修课程[2]。1994年台湾大学心理学教授杨过偶和于德辉共同开设的选修课“生死的探索”,这是将生命观教育首次引入台湾大专院校的通识课程。台湾也成立了一些有关生命教育的科研单位,如南化管理学院的生死学研究所是第一所直接以“生死学”命题的研究所。香港各高校较早成立了心理辅导中心,依托心理辅导中心及行为健康研究中心等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生命观教育的工作。如在学校开展讲座、培训课程、体验性工作坊。
20世纪90年代初,大陆一些高校开始生命观教育的尝试,如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开设了“死亡哲学”的选修课,还有一些医学院校如广州医学院,在医学生中开展了生命观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形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一些医科大学,如首都医科大学,建立学生生命观教育基地,让学生定期到临终关怀医院参加社会实践,直接面对患者的死亡,参与对临终患者的医疗、护理,学习临终关怀技术,这些实践对培养大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2003年开始,国内许多地区陆续举办了以生命观教育为主题的研讨会,教育部门,各类学校逐步重视校园生命观教育。2006年12月,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教育部、司法部、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联合支持的以“优化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15个省市区及香港、台湾的200多名专家及教育界人士探讨了生命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必要性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教育体系和模式,并积极讨论了社会热点问题,分享了生命教育案例[3]。同时,目前许多高校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感恩生活的教育,还有高校把生命教育的内容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教学来实现。
二、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明确生命观教育的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而进行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必须通过生命的活动来体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反映了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而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恋爱观、友谊观等,涉及内容丰富,但对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的内容却相对较少,缺乏对生命教育意义的深刻挖掘。开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即是让学生正视生命、思考生命、端正生命态度的教育。生命观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目前一些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对待自己生命,他人生命以及动物生命的态度不端正,一些自杀、伤人、虐待动物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生命观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爱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敬畏、爱惜每一个生命体。生命观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健全的人格和对生命意义的正确理解是人发展的基础,没有正确的生命观作为基础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生命观教育使学生通过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善待、热爱而引发的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为生命观教育提供新的,不同的视角,从审视生命过程的事件到审视生命本身、生命的开始与终结。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学科很多,为生命观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生命观教育的内容
在学校开设生命观教育课程,内容要涵盖生命教育的各个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善待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生死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时,还要有灾难教育、死亡教育、挫折教育、生命体验教育和感恩教育等内容。在笔者近日开展的一些调查中也发现,这些教育内容是必须要强调的,这些内容进一步丰富生命观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灾难教育。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四川汶川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青海玉树地震等,残酷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害,惨烈的场景带给人类心理巨大的震撼,人们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也愈加深刻。当灾难到来时,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灾难?这就需要适时开展生命观教育,结合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引导大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死亡教育。实践证明,面对死亡的教育能够引起人们心灵和思想的震撼,能够让受教育者深刻认识生命的意义。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避讳谈论死亡,但对于完整的生命教育来说,死亡教育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没有正确的死亡观念,就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台湾地区成熟的生命教育体系中死亡观教育及死亡学研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值得借鉴。
挫折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处于越来越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大部分学生的成长一帆风顺,缺少挫折经历。而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种压力时时处处存在,冲击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很容易迷失方向,自信心受到打击,失去积极进取的心态,甚至自暴自弃,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而挫折教育正是生命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导学生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如何应对挫折,使学生能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是正常的,只有经历了挫折,才能够更加有力地走向成功。
生命体验教育和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中对生命的理解不应该仅仅针对人的生命,应该扩展生命概念的范围和意义。包括世间一切生命体,即便是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同样应该得到敬畏和爱惜。曾经震惊全国的“硫酸泼熊”事件就是大学生对动物生命漠视的具体体现。生命教育还应该包括感恩教育,感恩父母,感恩他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目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父母会让孩子亲眼经历动物妈妈生产小动物的过程,让孩子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这就是典型的生命体验教育。开展生命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要开展形势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生命体验教育。如利用医院、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临终关怀机构等开展生命观教育实践活动,要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要从感谢被给予生命开始。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拓展生命教育的途径
生命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教育过程,应该贯穿高校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构建科学的生命观教育体系,明确生命观教育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感受生命的价值,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培养对自身、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要引导学生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个体,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质量,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观教育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要采取多种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
在校园中开展生命感教育,除了专门开设生命观教育的课程外,在其他专业类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尽可能引入生命观教育相关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有意识地挖掘相关课程和活动中生命观教育的价值,激活蕴含在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中的生命观教育内容,达到生命观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生命观教育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进行,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对生命进行思考,还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可以带领学生到福利院、儿童村、康复中心等地方开展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关爱生命的教育活动。可以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等地感受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可以与学生一起开展以“生命”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珍贵。
(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优化生命观教育的环境
对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必须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方面的作用。除了在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外,更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生命教育,使生命教育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加强生命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使孩子懂得生命的珍贵和重要。
生命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根据笔者的了解,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安乐死、自杀、虐待动物等不良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还存在偏差。生命不仅仅是属于自己,还属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社会思潮的多样化深刻影响着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激发学生生命热情。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冷漠的态度、不良文化、校园暴力、残害生命的事件和网络暴力游戏等不良倾向都在影响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模糊青少年的价值判断,造成对生命的漠视。因此加强生命观教育,需要积极的舆情引导构筑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对生命观教育的认同、关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围,优化环境,形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合力,对促进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形成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淑珍.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探究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4).
[2]孟丽美.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06).
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篇4
当前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许多自杀及伤他事件,如大学生轻生自杀自残、损害他人生命、网瘾严重、浪费生命等。1994年清华大学铊中毒事件、2004年云南大学马某杀人事件、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杨某自杀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等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一些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比较淡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人生价值观有错误的认识,有专家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应该融入更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1]这个“性善论”思想是由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孟子所创立和完善的。孟子的“仁者爱人”“恻隐之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舍生取义”的思想都是希望能够唤起人们人性最深处的善良、同情、博爱,这些都是孟子生命关怀思想。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离不开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因此研究孟子的生命关怀思想对于当前高校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一、孟子的生命关怀思想的内容
儒家的思想建立在生命和谐的基础上,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重视生命的思想,他的学说中闪耀着对生命的人文关注的光芒,展示着理想人生的发展途径和所要达到的状态。
(一)仁者爱人
“珍惜人的生命”是孟子的生命伦理基本的精神。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2]孟子认为,善良之心是仁爱的基础,人的心是可以通过“仁”扩充的,从而才有了“仁义礼智”四端,从四端以言尽心、知性、知天。《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3]如果一个君主“爱生”“爱民”“护生”,那么天下人就会诚心地归顺于他,爱戴他。孟子极力反对战争。他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人肉。罪不容于死。”[4]“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孟子希望君主施行仁政,能够达到没有伤害的程度,保护生命,珍惜生命,必然赢得民众的拥戴,是无人可敌的,这就是“仁者无敌”。
(二)恻隐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5]“恻隐之心”是指同情心。孟子认为四端是与生俱来的,有的人努力培养,能扩充四端;有的人不去充分发挥本性,自暴自弃。孟子重视了人的社会性。关于恻隐之心,孟子认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不存在任何的外在利益,“恻隐之心”又可称为“怵惕恻隐之心”,朱熹解释道:“怵惕,惊动貌。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6]人们在一定情境之下他人处于危险、困难和痛苦之中所引起的多种情感的集合表现。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7]孟子的“民贵”思想包含深刻的生命观理论,重视“丘民”,也就是重视最普通的人的生命权利的保护和发展。孟子提出“制民之产”是指从基础设施方面为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提供物质保障,从而体现出生命的价值。
(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8]孟子对爱的层次差等作出了分析。朱熹注释说,“物”指禽兽草木,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种思想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环保意识。爱惜一切生命,不仅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生物。孟子充分肯定了人对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生命的“仁爱”。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记载,齐宣王看到牛害怕被杀而发抖,于心不忍,就用了羊替代牛来进行祭祀,这就是人潜意识里的同情和爱惜生命的本性。“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9]他认为对动物的同情和爱惜是对人的生命同情和爱惜的感情基础。孟子质问齐宣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10]孟子用对动物的同情讲到人民生活的现状,指出了对所有的生命的同情和珍惜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将同情的感情基础升华到对所有生命共同的感情上来。“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11]表达了对自然万物的仁爱之心。
(四)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2]“舍生取义”与孟子的生命伦理思想并不矛盾,这种将“义”放在首位的思想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尊重和维护。“义,人之正路也。”孟子强调人们不要为了追逐个人利益而破坏社会的秩序。他重视人对生命价值体现的积极态度,注重个体生命价值与精神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统一。人或多或少都有欲生恶死的心理,生命的价值应该体现在感官的“小体”和心官的“大体”同步提高上[13]。人的生命应是自然生理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和谐发展。“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14],孟子认为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义”和“利”中做取舍的时候,宁舍生取义。
二、孟子生命关怀思想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生命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且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前提条件。生命观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敬畏、爱惜、尊重每个生命。孟子生命关怀思想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积极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与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大学生生活水平质量,但是在面临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人际关系失衡、情感压力时,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精神失衡,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另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民的共同目标,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步发展,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需要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以人为本,是关于人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高校教育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孟子的“仁者爱人”“恻隐之心”思想
将生命教育内容适当地融入适合学科中,进行渗透式的教学,将孟子的“仁者爱人”思想融进生命意识教育体系,引进课堂,有计划性地向学生传授孟子的生命伦理关怀思想,结合“三生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尊重他人、热爱生命。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结合起来,能够使当代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形成良好的生命价值观。大学生们要认识到生命是“天地之大德”,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去对待天地赐予的生命,珍惜自身生命的和他人生命。在这个风险社会里,各种威胁和风险时刻存在,所以要善待自己,防范为先,调整健康的生活方式,拒绝自毁。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苦难教育、逆境教育,增强他们处理各类问题和挫折的能力,树立正确、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大学生也要学会用法律或者其他合适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孟子表现出贵人重生的主张,表达了生命至上的情怀,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对人的生命尊严的维护与存在价值的肯定。学校可以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和谐意识,鼓励学生参加到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班团活动、社团活动、角色互换体验、实习实训、志愿服务活动等等,提高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进一步肯定自我,欣赏他人。学校要从学生的个人发展出发,结合家庭、学校、社会、朋友圈的因素,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让学生明白生命的责任和价值意义,减少“生命事件”的发生。
(三)倡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的价值
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主张充分肯定了人对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生命的“仁爱”。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报告中说:“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些思想都彰显人类对子孙、对世界、对大自然负责的精神。生命教育以提升生命质量,追求幸福人生为目的。面对生态文明新形势的要求,学校应当把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到生命教育课程之中,对生命教育的理念进行创新,树立“生态人”的生态道德观、生态幸福观。树立“天人合一”生命观,不仅要关心今日生命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发展。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应该要清楚人类所在的“生态位”,自觉担负起保护大自然的生存与发展的责任,维护生态平衡,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脑,刻在心里,转为实践,积极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去,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献策者、推动者。
(四)在实践中践行“义”,通过有形课堂实施生命教育
孟子通过不断积极进取,让有限的生命拥有无限的价值的生命观念,对于当前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孟子认为“养浩然之气”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途径[15]。马克思主义强调既要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也要重视人的自我价值。在生活中,要激励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忧患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发奋图强,以天下为己任,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校要鼓励大学生要用实际行动践行“义”,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廉洁教育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学会奉献和关爱,增强生命责任感和感悟生命的意义。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弘扬焦裕禄精神,为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树立了标杆。公益事业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在奉献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篇5
一、开展生命伦理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意义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生死伦理、环境伦理和性伦理等内容的教育,增长初中学生的生物伦理的知识,理解伦理事件背后的意义,受到触动,有所感悟,生物道德水平有所提高并影响日常行为,让学生形成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绽放生命光彩的道德品质。
1. 认识生命之美
大自然是美妙的,动物是可爱的,植物是曼妙的……在教学教育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之美,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社会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2. 认识生命的独特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让学生体会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从而好好珍惜。
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往往会关注容貌、体形、身高等外部特征方面的变化。有的学生可能会由于某些身体原因,而产生苦恼、自卑或嫉妒的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正常的生活,甚至出现整容或自残自杀的倾向。因此教会学生尊重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惜受之父母的身体。
3. 热爱生命的存在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禽畜都想尽办法用所有的能量来维持自己或者种群的生存,以致生生不息。
人类也是如此,人类不停地开拓各种科学理论、不断提高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为人类的生存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人类一代代的繁荣昌盛生存下去。因此,热爱生命不仅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很有必要渗透生命理论教育,以唤起学生热爱生命的激情,让学生热爱生命的存在,不仅是自己,推己及人,也珍爱一草一木,热心关注家人朋友,关心一些不相识但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包括残疾人和艾滋病病人,这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4. 保护地球生命的载体
生物圈是地球生物唯一的家园,生物圈2号实验并不成功,绿色消费,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保护环境的举措呼声很高,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加入自觉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
二、教育中运用的渗透方法
1. 科学探究活动
对生物伦理道德的领悟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教育学生尽可能避免使用生物材料,如果对野生生物进行观察实验后,要让这些生物回归生活地,这既是爱护生物资源,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光照对鼠妇的影响”,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了解并体会到关爱生物和保护环境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
2. 调查活动
通过调查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落实到行动中去。例如开展以“珍爱生命,远离”为主题调查。
3. 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课外综合实践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更灵活,内容更多样。例如“环保小发明”“观鸟爱鸟活动”,关注生物的生活,爱护和关心他们,能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4. 课内外阅读资料:观看视频
反映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培养以科学的态度去关注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命。此外还有讲座、观看电影、查找收集资料、辩论、征文、自制课件、制作宣传海报或手抄报、社团活动、与家人共同学习等其他形式,教无定法,这些方法可以一次只使用一种方法也可以几种方法交叉使用。
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篇6
一、人性化管理学校,真正尊重每个生命
教育理念,治校方略已经确定,就要努力实施。校长是落实科学教育理念,实施治校方略的领头雁。为了让雁队有秩序高飞,加强管理才是保障。
学校就是教育人产生思想、产生人才,提升广大师生生命价值指数,体验生命意义的地方。为实践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了许多主题活动,如:利用公共节日评判生命价值,讴歌为救人而献出生命的人的壮举和奋斗的历程;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抓住教材内容进行人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学生在研讨过程中,阐述各自的观点,气氛活跃,显现生命灵气;在建设“平安校园”过程中,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学会自护,如:灾难逃生,安全走路等,这些活动让学校真成了发展学生个性、放飞生命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而且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学校更加重视教师对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了解和尊重,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环。一个自己都无法体会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对生命热爱的学生。
因此,教师自己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才能感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生命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二、用科学发展观建设校园文化,让学校成为放飞生命的平台
社会发展需要科学的发展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更要有科学发展观来统领。作为一所学校,最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是校园文化,为了建设科学的校园文化,我们经过学习和论证,确定了“着眼小学,放眼人生”的办学目标。为落实这样的目标,我们重新规划校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
1.在物态文化建设中:我们重新设计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每条通道、每面墙壁,让这些教育资源成为激励师生珍爱生命、发展生命、放飞生命的良田沃土,充分体现出学校方方面面的文化氛围和底蕴。
2.在制度文化建设上:既重视显性文化,包括师生的精神状态、言行举止的观感,又重视隐性文化,包括学校充满生命灵气的办学理念、思想、作风和态度。我们确定了“崇德尚智”的校风,“唤醒、激励、体验、共生”的教风,“自主、探究、领悟、创新”的学风和与之配套的校歌、校操、校标等文化载体。
3.在人际关系文化方面:变管理为服务,改变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关系。因为我深深认识到学校生活、学校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过程,尤其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达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形式。师生间关系越和谐融洽,教育教学效果就越好。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以教师灵魂塑造学生灵魂,以教师人格影响学生人格,以教师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对话、唤醒、交流、沟通、合作、创新的生动过程,没有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师生间无法交流沟通,没有交流沟通的教育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和道德生活,是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
生命之所以让人敬畏,不仅是其个体的迥然不同而且还要有其社会属性。社会公共道德的修养及养成也是小学阶段极其重要的。小学德育也要求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整体性的德育内容,通过生命主体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健全、健康的德性与人格的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达到生命体的内在知、情、意和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成为真人。
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今后一个时期内德育的主要任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在学校和家庭,社会是德育载体,为德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并检验和规范了学校和家庭的德育效果。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经常沟通,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和谐,减少不同步,而抵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效果。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身就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不是“渗透”,而是挖掘和展示,在挖掘和展示过程中,师生共同体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篇7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90-03
一、当前大学生生命观调查
1.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青年大学生的自杀、暴力等严重危害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已经经历过高考,在近似搏弈的对垒中脱颖而出,并顺利跨入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心理为什么依然如此脆弱呢?在当前社会中漠视生命现象不断发生之际,我们需要关注这样一个伦理命题,即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考察传统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对生命本体的教育理念、对生命价值的理论探讨、对生命个体的意义探究缺失,直接导致了教育的产品没有对生命的体验、感悟、理解和包容。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及态度,以及高校生命观教育的开展情况,本文以某高校为范本开展了问卷调查,并通过总结了解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引导大学生既要珍爱生命,又要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的和谐发展。本次调查以10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的样本包括各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男生占58.6%,女生占41.4%;文科学生占31.2%,理工科学生占43.3%,艺术专业学生占25.2%,收回问卷950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5%,个别访谈近100人。
2.调查结果与分析。①大学生对生命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在对“你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85.3%的同学能够认识到生命是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体,绝大部分同学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并表示能够做到珍惜生命。但是在对研究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研究生的思想更趋于现实,更加注重物质追求,原因可能是研究生年龄偏大,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所以在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物质要求。②大学生对死亡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大学生对死亡有极大的恐惧,并为自己活着而倍感珍惜生命,他们也认识到死亡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死亡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对于死亡现象,调查结果显示,有69.3%的大学生认为“人死了,生命就永远结束了”,有25.1%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肉体在这个世界消失,精神去了另一个世界”,甚至还有5.6%的大学生认为“人能死而复生”。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死亡能够有客观认识,但一些学生的模糊认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对大学生死亡观教育的薄弱与缺失。
3.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认知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自杀整体上持矛盾的态度,大多数学生能比较正确地看待自杀行为,尊重生命,对家庭和社会有较强的责任心。但还是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对生命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应有的敬畏,一旦遇到挫折,出现与自己期望不符的结果,就会对生命的理解发生偏差,做出极端行为,甚至走上不归路。调查显示,当遇到不顺心或不公平的事情难以解决的时候,经常有自杀计划和念头的占7.9%,曾经有过的占25.4%,从未出现的仅为66.7%,不到七成;当遭到别人严重侵犯自己找不到解决办法时,8.5%的大学生经常出现杀死别人的念头,偶尔出现的占25.3%,从未出现的为66.2%。而对于可能引起的原因居首位的是“生活困难”(30.5%),接下来依次为“心理问题”(22.3%)、“学业问题”(18.9%)、“恋爱问题”(15.6%)、“其他”(12.7%)。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比中学生成熟,但是缺乏社会经验,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时期使他们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更应该开展生命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生命观。
4.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调查分析。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一直是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观的有效手段。对于“你认为奉献与索取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的依然是主流价值观,占到了41.6%,还有9.94%的同学认为应当首先满足个人利益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到:较之上一代人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得更加注重自我,他们有时候更加关注自身能获得什么利益,不再完全接受传统以社会和他人利益为本位的价值观影响,这给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5.对高校生命观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当问到“你校是否开设生命观教育课题及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开展生命观教育”的问题时,有73.4%的大学生表示相关课程很少,自己的认识也很少,表明了生命教育亟待开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研究生中有77.3%的人表示更应该开展生命教育,这可能与研究生自身所背负的心理压力更大有关,需要重点关注。在考察其它高校的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现在很少有高校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生命观教育,更谈不上形成生命观教育体系,存在着生命教育与学生需求相脱节的状况。面对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增多的漠视生命现象,我们应当意识到生命观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系统的生命观课程的学习,对生命有更加科学、理性的认识。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大部分大学生和研究生对生命的存在和生命价值有比较理性的认识,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珍爱生命。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够正确看待生命的价值,生命观模糊,长期生活在压抑和自卑的心理状态下,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生命。其次,有相当部分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解决能力较差,出现问题一味逃避,逃避不了的时候就可能做出极端的行为,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责任感,部分大学生体会不到生命存在的幸福感,对人生的态度令人担忧,缺乏对生命意义和目的思考,缺少人生目标和奋斗的动力。最后,生命观教育不应只在大学阶段才开展,小学和中学阶段更应该重视生命观教育,因为那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开展生命观教育更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同时,家庭、朋友和社会在学生生命观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命观教育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家庭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当然,高等教育也应该更好地承担起生命教育这一重任,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感悟生命的可贵,引导学生珍惜生命,进而不断追求生命真谛,提升生命质量。
二、高校开展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缺乏,生命危机凸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多媒体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更加形象和生动,宿舍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更加便利。同时学校的环境相对较为封闭,学生不需要承受过多来自社会的压力,因此,大学阶段应该算是人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但很多大学生却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感受不到现实生活的快乐,进入大学后找不到方向,甚至不知道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国外学者的研究认为,“大多数自杀者生前都有一些抑郁症状,其中高达60%的患者可以诊断为情感障碍。”[1]这样的大学生遇到的任何挫折往往都可以使他们陷入绝望,很容易走极端,对生命采取漠视的态度,不懂得珍惜和关爱生命。现在的高校很少有系统的生命观教育,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及时的引导,导致大学生生命危机凸显。
2.应试教育体制使高等教育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2]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深思下去就会发现,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满足不了学生对生命观教育的培养,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实行标准化、统一化模式,高中之前唯一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考上大学,到大学生,高校往往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育把人变成了标准化的教育商品,完全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缺少对生命本身意义的思考,背离了通过知识来启迪智慧,提升个体生命的意义,促进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最高目的。
三、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途径
1.明确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学科特点,构建新的生命观教育体系。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等政治理论课来实现。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上对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但对生命、生存、生活方面的教育内容却相对较少,更没有形成完整的生命观教育体系。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根据社会变化新形势的要求,吸取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生命观教育的新内容,建构完整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体系。让学生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懂得珍惜生命价值,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掘这种价值。
2.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价值。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有极强的表现欲和参与热情,不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渴望在学习之余体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学校有责任、有义务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成长。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培育学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情感,通过搭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为学生的负面情绪提供健康合理的宣泄渠道,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团队训练等集体性活动培养大学生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帮助其在挫折和痛苦中努力寻求独特的生命意义与价值,重新发现和感悟生命的美好。
3.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拓展生命观教育途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对文化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生成为使用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因此,在信息时代,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能够有效地预防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首先,可以开展有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给学生以健康的生命意识和道德行为熏陶;其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电子报刊等舆论阵地,调动家庭和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共筑学生人性意识和行为规范教育大堤;第三,可以设立网络辅导员。通过网络这个媒介与受众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引导,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4.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职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生命观教育要想最大限度的获得成功,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对学生影响重大的环境因素,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有良好的学校教育、融洽的家庭关系、和睦的邻里交往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等,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建立生命观教育的立体网络,通过全方位的开展生命观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性意识和行为规范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注释:
①沃瑟曼.自杀:一种不必要的死亡[M].李鸣,等,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3(69).
②陈涛.教育视野里的生命教育[J].教育育人,2002,(8):2.
③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68).
参考文献:
[1]彭鸿雁.论析大学生生命观教育问题研究的构建[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光.生命及其意义――人的自我寻找与发现[J].学习与探索,1999,(5):49-56.
[3]张忆琳.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透视[J].青年教育,2004.
[4]刘佑生,陈俊豪.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06
注:本文系大连市2011年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篇8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三生教育;教学反思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使得三生教育理念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科教学活动中,意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生教育理念下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学识,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素养,重在培养具有较强生存能力、重视生命、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1.三生教育概述
这里所说的三生教育指的是: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开展生命教育意在让学生能够理解生命的意义所在,使得学生能够尊重并且珍爱每个生命。开展生活教育意在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与技能,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开展生存教育意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掌握生存之道,更好的适应生活。
2.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三生教育的地位
2.1生命教育是前提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是前提。生命教育理念倡导的是以个体生命为起点,构建关爱并且互助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习内容中寻找生命教育的素材,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教学方式,逐渐的引导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理解生命的本意。
2.2生存教育是基础与核心
教育主要是围绕生存开展的,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外,还包括生存技能,这需要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生存技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展生存教育则需要不断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以及能力,使其能够掌握生存必需的技能。生存教育是以知识为依托,在化学教学课堂中需要教师能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引申生存之道,进而通过化学知识,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2.3生活教育是方向
化学教学课堂中开展三生教育,要以生活教育为教学方向与目标。基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其倡导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在化学教学课堂中开展生活教育,需要教师能够以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并且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参与化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在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中获得经验,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三生教育的策略
3.1深挖课本资源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三生教育,需要教师能够深度挖掘课本资源,利用课本资源带入三生教育内容,进而实现高效教学。譬如:在开展《我们周围的空气》课程教学活动时,教师便可以名人研究学术的案例,比如拉瓦锡,来引申生命教育,通过向同学介绍拉瓦锡为了进行学术研究,持续十二个昼夜进行燃烧实验,进而研究出来燃烧着爱现象,向学生传递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勇气,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品质,还可以利用不珍爱生命的案例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并且珍爱生命。
3.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在化学教学课堂中引入三生教育,则需要教师能够将生活实际与教学知识相互联系在一起。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生存之道,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3.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在化学教学课堂中开展三生教育活动,则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参与化学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同时配合多媒体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演示化学现象,将文字转化为动态图画与视频,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通过实践操作来启发学生思考,使其在此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以及知识探索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紧抓知识点,深挖化学知识、实验、人物等的教学资源,实时向学生传递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生存的技能相关内容,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与生活价值观,使其能够通过化学学习,掌握生存技能。
结束语:
在化学教学课堂中开展三生教育,要以生命教育为前提,基于生存教育,以更好的实现生活教育。教师要积极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善于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带入到化学课堂中,进而开展三生教育。
参考文献:
[1]宋晨升.论“三生教育”的当代价值[J].黑河学刊,2014(10):69-70.
[2]李玲.浅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三生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194-195.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497.html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范文8篇
相关文章:
庆十一手抄报内容10-18
激励学生的宣传标语09-24
描写飞翔的句子07-05
夫妻信任的名言07-04
销售人员的工作计划08-17
打架的保证书10-12
市三好学生竞选稿11-21
秘密花园读后感11-14
家长会一年级班主任发言稿11-09
小学生建队日的广播稿10-19
坚持的力量800字作文12-30
描写春雨的精彩片段09-14
推荐一个好地方四年级作文09-13
新学期的计划600字作文09-07
本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师教育工作总结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