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说课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说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说课教案1
目的:了解光电效应的产生条件、规律及光子学说。了解光的量子性,会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实验事实加以解释的能力。
器材:光电效应演示器,应急灯,紫外线灯,X射线管,感应圈,灵敏检流计。
重、难点: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光电效应的规律,经典理论在解释光电效应遇到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师:前几节课我们了解了人们在研究光的本性过程提出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学说。(简单回顾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发展过程)自从麦克期韦提出光的电磁说,赫兹又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后,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了完美的地步。可是,光电效应的发现又给光的波动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实验研究光电效应的规律,并且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的规律弄清为什么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评: 点明课题,强调已经十分完美的理论又受到新的实验事实的挑战,引起学生的悬念,激发求知欲。
二、新课进行。
1、介绍实验装置。
师: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分别介绍锌板、铜网、高压电源、检流装置,一边介绍,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整个装置的示意图)
评: 介绍装置后画出装置示意图,将具体的较复杂的实验装置变为简明的板画,突出了原理,有助于后面对实验事实的进一步分析。
师: 现在我把高压电源接通,检流装置接上,为什么检流计不发生偏转?
生:(集体) 电路还处于断开状态。
师: 哪一部分断开?
生: 锌板和铜网之间。中间是空气,不能导电。
师: 对。现在让我们用紫外线照射锌板,大家注意观察。(介绍紫外线灯,用紫外照射锌板,检流计指针偏转)
师: 刚才用紫外线照射锌板时,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生: 看到检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电路中出现了电流。
师: 这电流可能是哪种原因产生的?
生: 可能是紫外线使空气电离,也可能是紫外线使锌板飞出了电子。
师: 对。这两种可能性都有。但是,如果我们用铜板代替锌板,则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这样,排除了哪种可能性?
生:(集体)排除了空气被电离的可能性。
师: 这样,我们就知道,锌板在紫外线的照射下,飞出了电子,这种物体在光照下有电子飞出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在光照下从物体中飞出的电子叫光电子,电路中的电流叫光电流。(板书:光电效应,光电子,光电流)(板画:光电效应的形成过程)
评: 这一阶段介绍什么是光电效应。从演示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为下面的研究光电效应规律作准备。
高中说课教案2
一、说教材
教材是沟通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因此我对教材做了以下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第四单元主题二,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1课时,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和造型特点,并从造景要素、功能、理念等几个角度鉴赏中国古典园林,理解其背后的传承文化思想。在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
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往往是教师以自我为主的个人表演,因此深入了解学情尤为重要。高中学段的学生在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的发展都进入到最佳时期,能够联系一定的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对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有所了解,但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正确理解中国古典园林背后的传承文化思想。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我会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与哲学思想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和造型特点,学会从造景要素、功能、理念等几个角度鉴赏中国古典园林,并理解其背后的传承文化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颐和园、拙政园等图片,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及其造景要素和功能的关系,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设计师的造园理念和园林艺术蕴含的文化思想,提高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拓审美视野,体会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型美和设计师独到的造园理念,形成热爱和保护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要素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
五、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情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还准备了PPT课件辅助我的教学。
七、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不单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此期间我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美术体验。
活动一:设置情境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美术课堂更加具备趣味性,在导入的环节,我会朗诵北宋范成大的《园林》一诗,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并想象诗句当中描绘了什么景象?在学生猜测出是园林的四季之景后,我将顺势总结园林的概念,并邀请学生共同走进《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感受其独有的艺术魅力。
活动二:作品内容识读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是图像识读,为了更好的锻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识别和解读的能力,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出示颐和园和拙政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比欣赏,并提问:二者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园林?根据已有的学识经验,学生往往会从皇家、私家等角度回答,进而我将总结:中国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属于皇帝和皇室所有,它的特点是具有皇权至上的规划思想。而私家园林的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且规模较小。颐和园和拙政园就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直观展示的方式寓知识于视觉感知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活动三:形式语言审美
由于学生对中国园林里的建筑样式不熟悉,因此我会继续展示颐和园的细节组图,并提问:颐和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其园内建筑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在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颐和园中的亭子有单层、双层,其屋顶是由木构架结构形成的六种基本的屋顶形式,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和攒尖顶。这些结构特征富于变化,有着观赏价值。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要素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会引导学生以美术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颐和园、拙政园中都有哪些造景要素?又有什么功能?功能和造景要素之间是否有联系?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造景与功能的.关系,进而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中国园林建筑中的一墙一垣、匾额楹联,具有成景、点景、观景等功能。园林根据建筑周围的环境条件、总体布局等客观因素以及人在游憩中的功能需要和精神追求来确定。通过以上层层设问的方式,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功能有了新的认知和体悟,也攻克了本节课的重点。
活动四:社会文化理解
在学生对于园林的功能、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后,我会引导学生以美术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重要造园理念,在学生热烈讨论后,我会总结:园林中的建筑及造景虽然是人力所为,但要能体现天然生成的妙趣,表达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显著特征。园林的设计不仅仅是心灵、建筑、自然的融合,同时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活动五:方法归纳总结
在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造景、功能及造园理念等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后,我会引导学生总结出欣赏园林艺术时应该从造景要素、功能、造园理念等几方面鉴赏。
最后,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理解本课的精髓,我设置了“学以致用,鉴赏评价”的活动。出示苏州狮子林、无锡寄畅园的图片,请学生四人为一小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鉴赏。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从功能与造景要素的关系、造园理念和背后的文化内涵等方面综合分析,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加深审美体验。
活动六:小结升华作业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为此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回顾本课重要知识点,并且从中国园林体现出的哲理观念、审美情趣这一点入手进行情感升华。最后,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我会鼓励学生课后回忆自己的旅游经历,说一说你去过的园林,结合造型分析其功能和造园理念。
八、说板书设计
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我的板书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中说课教案3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区域发展差异。下面我将从本节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第三节,也是学生学习第二章的基础,知识结构层次递进明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能有效直观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的习惯,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这就使该节课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其次,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节为第一课时。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的差异,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其爱国、爱乡情感,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难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
各地区应该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考虑到他们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从发现问题→合作学习→交流主讲→引导点拨→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更新教师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它强调合作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读图分析法
3、任务驱动法:教师提供图表,设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4、歌诀法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文本材料(教科书)
3、图像展示(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幻灯片导入:
现在请欣赏一组幻灯片,他展现的是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有雄伟的雪域高原,也有海南岛风光,更有攀枝花夜景等。从而提出一个问题: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究竟有什么差异,而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进入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自主预习目标展示
我利用书本上的几幅图构思了五个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看图解图的习惯。
问题一: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问题二: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及形成的原因;
问题三:产业结构的差异;
问题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
问题五: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3、交流展示
4、点拨升华
1、我首先展示一幅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并且分发空白的省级行政区划图,让同学们自主填写、自己总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对应的省级行政区。
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中部湘赣鄂豫皖,黑吉晋入内蒙古。
西部滇藏黔渝川,外加青新陕甘宁。
3、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中部地区加速崛起,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取得了长足进步。
4、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四字模板)
东部经济地带:位置临海,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矿产贫乏。
中西部经济地带:距海遥远,位置闭塞,气候干燥,水源较少。
5、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高新产业、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东北地区:重化工业为主导。
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
6、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东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快,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7、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
5.板书小结
6.活动题
1、你的家乡位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哪一个地区?
2、在你的家乡,区域发展有哪些优势与限制性因素?对于家乡建设,你又有哪些好的建议?
7.布置作业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理论性比较强,知识点较多,我应该在讲课期间更加的生动有趣,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编歌诀、四字模板等记忆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高中说课教案4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多普勒效应》是在学习了波的有关知识后编排的,这种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初步研究,既是对波动知识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使学生对波动的认识更丰满更深入些;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能力,并了解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多普勒效应》一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机械波部分的扩展内容。体现课程改革精神,加强了与近代物理的衔接;体现了物理学与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2、教材的编排
①编者从人们熟悉的火车运动时,汽笛声会发生变化而引出课题,提出探究问题。
②以声波为例结合示意图,重点说明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提供探究的依据。
③定性分析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所接收到的频率变化原因,给出探究过程,突出重点内容。
④说明除声波外的其它机械波、电磁波、光波均会发生多普勒效应,使学生完整理解多普勒效应。
⑤介绍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教材这一结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结论)体现自主性学习的一般方法,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b、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c、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区别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培养学生利用物理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4、教学重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5、教学难点:波源与观察者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的分析
6、教学关键:通过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波源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频率的不同。
二、教法与学法
1、学法指导
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已发生转化,他们的思维已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不再满足于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对现象产生原因有较强的求知欲。因此引导学生学法如下:
(1)学前将学生分组,分别到汽车站、火车站、马路边,观察体验所听到喇叭声、汽笛声有何变化,规律如何?并带领一些学生实地考察并录音。
(2)课堂上,将各组观察结果进行陈述,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设计实验予以排除及验证,并进行分析。
(3)课后完成物理小论文《多普勒效应知多少》
2、教法分析
本节以声波为例介绍多普勒效应,它比较常见,易于接受。声波频率变化可直接通过听音调变化来反映。为使学生明确这一点,采用实验对比:用发声音齿轮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明确音调的变化是由于频率变化的结果;让一声源(如电铃)在不同位置发出声音,明确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频率是不变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疑问,促使学生再思考。
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比波动现象又复杂了一些,要理解多普勒效应,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模拟实例(过程放慢)运用波的知识和运动学知识,指导学生分析,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旁批”,用“极端假设”的方法,以帮助理解多普勒效应,渗透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课件展示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开阔眼界和引起学生兴趣。设置针对性练习,加强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设计思路: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一) 明确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观看实地摄制的录像,并结合自身体验和生活经验,侧重观察声音的变化,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
声音发生变化;声音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刺耳;个别学生可能会回答声音频率越来越高・・・・・・等等。并可发现当观察者与声源相距较近时,声音才会明显的变化。
(二)自主探究过程、突出本节重点:
1、让学生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
当车经过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确产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其可能原因:喇叭越来越响;车与观察者的距离变近了;喇叭的声音发生变化・・・・・・
2、通过实验探索,找出现象的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声音是由什么因素(响度,音调,音色)决定的,明确声音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根据学生猜测情况,逐一进行排除;最后引导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运用求同法将不同情况进行对比,概括出声音的变化规律,并表述为一般的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同一个声源,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响吗?(用一电铃持续打铃,观察声音变化的情况,否定喇叭越变越响和喇叭声音发生变化的因素。)
(2)当声源与观察者相距较近时,距离的变化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吗?(用同一电铃在观察者附近的不同地方打铃,可感觉声音没多大变化,从而否定由于距离越来越近而引起的声音的明显变化,忽略声源靠近时响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3)声音的变化和音品有关吗?(根据常识进行判断,可排除)
(4)从上可知:观察者听到声音的变化主要由音调变化而引起的(用发声齿轮产生频率变化的声音),强化听到声音的变化是由频率引起的,突出主要影响因素。
(5)观察者听到喇叭声音的变化是由于喇叭发出的声音频率变化而引起吗?
由以上分析总结出听到声音音调的变化是由于观察者接收到的声音频率的变化。
声源和观察者相对位置变化与音调变化的关系(师生共同完成)
声 源静 止静 止靠 近远 离观 察 者静 止靠 近远 离静 止声音音调不 变变 高变 低变 高变 低结 论由于声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声音频率发生变化变化规律:观察者与波源相互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大;观察者与波源相互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小。
引入课题: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3、组织学生从理论上分析多普勒效应的规律。
在实例模拟图上,由波源发出一系列的球面波帮助学生建立波动过程的物理模型。 给合运动学知识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过程抓住波源发出波频率不变,讨论的是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如图(一),设波传播速度V波,波长为λ,频率为f。,观察者接收频率为f1。①波源相对观察者静止时:
设波源在A处1秒钟发出f 0个完全波,则
观察者在B处1秒钟内可接收f 0个完全波。
即f'=f 0
②波源静止,观察者运动:
a、观察者在B处以速度V向波源运动,1秒钟内接多接收V/λ个完全波,f'=f 0+v/λ>f 0接收频率变化。
b、观察者在B处以速度V远离波源运动1秒内少接收V/λ个完全波,f'=f0-V/λ
当波源在A处,1秒钟发生f0个完全波,
波传到B和B',观察者处于B和B';若
波源从V向B运动1秒钟移动到A',B'A'
和A'B中的波数相同,由于B'A'>A'B所
以λA'B'>λA'B,波速V波不变, 根据f=v/λ,则fA'B'
这样将实例体验与分析出的结果进行对比,从理论上更深层次理解多普勒效应,从而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3、知道了声波会发生多普勒效应后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其它的机械波是否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呢?此时教师指出其它的波,如电磁波、微波、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即多普勒效应是波共有的特征,以较全面理解多普勒效应。这样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电磁波、微波、光波的多普勒效应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出现呢?
(三)多普勒效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课件介绍并展示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1)判定火车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声波)
(2)判断汽车运动的速度(电磁波、超声波)
(3)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速度(光波)
(4)多普勒超声诊断(超声波)
(四)用投影片出示小结、思考题
1、叙述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什么是多普勒效应?
3、举例说明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五)针对性练习 投影
1、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使_______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2、在铁路旁听到行驶中的火车的汽笛声,当火车迎面驶来时,音调变高,火车远离时,音调变低,是因为( )
A、火车驶来时,声源频率变大 B、火车远离时,声源的频率变小
C、火车驶来及远离时,声源的频率都不变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普勒效应是由波的干涉引起的
B、多普勒效应说明波源的频率发生改变
C、只有声波才可以产生多普勒效应
D、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产生的
(六)作业布置:撰写小论文《多普勒效应知多少》
(七)板书设计
多普勒效应
概念: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规律: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大;
波源与观察者相互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小。
应用:判火车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声波)
判断汽车运动的速度(电磁波、声波)
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速度(光波)
多普勒超声诊断(超声波)
四、总体说明:
本节设计从提出探究问题→分析探索问题(实际体验和理论分析)→归纳总结三个层次突出重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这样,通过想像与推理方法和实验相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高中说课教案5
一、说设计意图
艺术活动是一种以个体的感受和富有个性的表达为主要方式的活动。《纲要》指出幼儿的艺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韵律活动是幼儿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喜欢的艺术活动形式,能使幼儿在轻松、活泼、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身体动作去感受音乐形象,通过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性质。
能力目标:学习踢跳步、点肩、转手腕等基本动作。情感目标:体验与同伴一起舞蹈的快乐。
三、说活动重、难点
重点: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性质。
难点:学习踢跳步、点肩、转手腕等基本动作。
四、说活动准备
音乐《拾豆豆》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1、示范法:教师完整或部分难点动作示范,引导幼儿仔细观察;2、分解组合法:把动作中重点、难点以及基本动作先分解再组合;3、观察模仿法:教师示范,幼儿跟学;4、个别教学法:对幼儿进行个别教练,因材施教;5、讲解、提示、口令法:用语言帮助幼儿理解、感受、掌握和表达舞蹈的内容。学法:1、观察法:吸引幼儿注意力,启发幼儿主动性地学习。 2.操作法: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模仿能力。
六、说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幼问好,一起做热身运动操。
(二)基本部分
今天呢,我们来学一个新的舞蹈,它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拾豆豆》,是一个东北秧歌舞,小朋友们想不想学呀(想)好,那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儿歌的音乐旋律。
1、播放舞蹈音乐,让幼儿熟悉音乐旋律。
2、主要动作及要求
a、跳踢步:双脚交替绷脚后踢跳跃跑动。
b、点肩拾豆豆:一手手心向下点于肩上,另一手旁按手。
c、里绕花:从摊手经过团手里绕腕,停至压腕,用手腕带动手巾花。
d、压脚跟:身体前倾,膝盖蓄力,脚跟微抬起,一拍压下,要求有劲儿。
e、蝴蝶花:
(1)双手8点前斜下位交叉里绕花,同时体对1点,拧身至8点。
(2)双手旁斜下位里绕花,同时体对1点。
(3)双手2,同点前斜下位里绕花时体对1点,拧身至2点。准备位置:3点方位准备,体对7点,双手肩前压腕持巾准备音乐:幼儿摆好舞蹈动作。
(三)结束部分
1、师幼共同表演舞蹈。
2、小朋友们,这首儿歌好听吗?喜欢这个舞蹈吗?那今天回家以后,把新学的舞蹈表演给你的爸爸妈妈和你的小伙伴看。
七、说活动延伸
今天回家后小朋友们给这个舞蹈重新编几个动作,下次活动的时候表演给老师和小伙伴们看。
高中说课教案6
一、导入:
全班沉浸在《红日》歌曲当中,边听边合唱,并打节奏。
二、主持人:
我们不少同学意志脆弱,经不起任何风险和挫折,遇上根本算不上挫折的一点点不如意就伤心、沮丧甚至毁灭自己,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渐增多,如果心理素质不健全,意志不坚强,知难而退,将不能面对社会和生活的挑战。
三、问题:
同学们,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呢?先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一些名人是怎么面对挫折的,我们从中来学习。
四、活动:
1、学生讲故事《司马迁》、奥斯忒洛夫斯基、爱迪生、凡尔纳,再请同学来总结:坚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崇高的理想,是战胜一切的困难和挫折的法宝,是成就事业的保证。
2、把学生面对挫折的反应方式举例。
活动:访问――听了以上故事,请同学来谈谈感想,(注意筛选班里遇到困难挫折知难而退、情绪低落久久不能回到学习状态的学生)其中穿插x学生的成功对待挫折的经验。
小结:活动中提到用名人名言的.激励方式让自己成功面对挫折,还可以用很多对待挫折可行易行的方法,挫折并不可怕!
活动:诗朗诵,讨论诗中涵义
精神家园若显荒凉 就该请雨露阳光 耕去荒芜 耘出希望 昨天是雾,
今天是船 明天是岸 应让今天的船 冲出昨天的雾 驶向明天的岸
问题:到底怎么“冲出昨天的雾驶向明天的岸”?
举一些对待挫折的方法,在利用群体的力量,群策群力想一些可行的办法。
互赠格言活动,彼此共勉
活动:小组诗朗诵《在春光里播种希望》
放下沉甸甸的种子,不时把你精心浇灌。驱散几多的困惑,收获几多的欢乐。栽下壮实的乔木树,常把你倍加呵护。畅想着繁花缀枝,放飞欢腾的云雀。 一粒珍珠落到了花蕊,别了飞向天堂的梦想。五月的泥土浸润着花香,珍珠飞洒出甜蜜的歌。春风拂面沐浴情,手擎两片浓浓的晾荫。放眼缤纷桃李,满园一片祥和。
小结:梦想、希望使我们在挫折中茁壮成长,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挫折,内心希望不能丧失,对目标的追求不能丧失
欣赏歌曲《梦想》
五、反馈:
1、假如你再次遇到挫折,你会以怎样的态度、心情去面对?
2、如果你制定了不切合实际的目标,结果会怎样呢?
3、如果你每天都很勤奋,但成绩似乎不怎么如意,你该怎么办呢?
4、如果老师和同学误解了你,你该怎么办呢?
当我们遇到x次考试失败,班干部落选,没有评上“三好学生”,受到家长的批评,朋友之间的误会,意外刺激等挫折时候,应辨证思考问题,变挫折为动力,敢于摔交的孩子会先走路只要我们迎难而上,就一定能“驶向明天的岸!”
活动在《红日》嘹亮、激昂的歌声中结束。
高中说课教案7
1.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缙凇豆乓狻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交接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2.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3.引导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讨论研读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教学重点: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A、如果班上来一位新同学,名字叫“沈劲(婧)”,他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劲”是男生,“婧”是女孩。这样我们发现一个字竟能“决定”人的性别。
B、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在现实中的意义不同,例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总结得出:月亮――思念之情。从中我们得知,在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达情感和使用范围的稳固,使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二、释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整体把握――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句子,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明确:
1、(第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
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
①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②“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
③“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④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
2、(第4-6段)“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
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
①“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②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
(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③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④体会“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高树”的意味。
⑤比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是否还有别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读。)
〓读第6段,明确下列问题:
①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②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
③填表比较“(落)木(木叶)”与“树(叶)”的不同,进一步明确“木”的特征,以突出强调。
〓读第5段,分析“木”何以会有如此特征,探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问题。明确:
①文中是怎样具体阐述这一问题的,结合实践准确把握其内涵。
②明确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观点是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
3、(第7段)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
四、问题探究:
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3、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比较:“木”和“树”的区别:
“木”――木头、木料――树干(疏朗)――落叶――秋天――离愁别绪――悲
“树”――繁密叶子――浓荫(绵密)――不是秋天――不是离愁别绪――不悲
“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繁密,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
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在()处应填“树”还是“木”好,为什么?
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4、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板书:
树:繁茂,葱茏,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圆润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
木叶:疏朗微黄
树叶:繁润青翠
结论:不同暗示性的词,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高中说课教案8
一、揭示课题。
1、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这个新朋友的名字里面有两个轻声字,还记得她是谁吗?板书课题:30棉花姑娘
2、赶紧和她打声招呼吧。(指导读好两个轻声字)
二、想看看棉花姑娘长得什么样吗?可是种植棉花姑娘的叔叔说,咱们要读对了他带来的生字卡片才能进去。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姑娘蚜虫盼望治病啄木鸟斑点棉花高兴帮忙燕子青蛙瓢虫惊奇
三、读文感悟,分角色表演。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怎么还没看见棉花姑娘娘呢?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是怎么回事?
2、认识“蚜虫”
(1)提问:棉花姑娘怎么了?板:根据学生回答贴树叶状的卡片:蚜虫(2)“蚜虫”是什么?有知道的吗?
(3)师边出示蚜虫课件边讲解:蚜虫是一种害虫,它专门吸附在棉花等植物的表面,将尖尖的嘴巴插进植物的身体吸取植物的汁液生活。(师做难受状。)同学们,你们喜欢蚜虫吗?课文里是怎么说它们的?板:可恶的
(4)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个词语,把对蚜虫的厌恶读出来。
3、理解“盼望”,指导朗读
(1)假如你是棉花姑娘,许许多多的蚜虫在你的身上爬来爬去,咬你,折磨你,弄得你痒得不得了,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2)书上有一句话写出了棉花姑娘的愿望,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
(3)“盼望”是什么意思?
(4)谁能把棉花姑娘很想有人来给它治病的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1、棉花姑娘的愿望能实现吗?四人小组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讨论:棉花姑娘请了哪几位医生为自己治病?他们能给她治病吗?为什么?
2、反馈交流。(1)棉花姑娘请了哪几位医生为自己治病?
板:棉花状的卡片:燕子啄木鸟青蛙
(2)他们能给她治病吗?为什么?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出理由?
课件出示:说话练习不能给棉花姑娘治病,因为它只会捉。(3)据学生的回答将卡片贴在相应的词语卡片下面,然后根据板书齐说答案。
(4)老师手上还有两张卡片,谁能将它们像刚才一样贴在相应的位置,并用刚才的句式说出理由。板:树叶状卡片:空中飞的树干里的田里的
3、分角色表演。
(1)看到燕子、啄木鸟、青蛙来了,棉花姑娘是怎么请求他们的呢?找出棉花姑娘的话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假如你是棉花姑娘,当你正被蚜虫咬得疼痛难忍的时候,小燕子来了,你的心情怎么样?你能不能读读这个句子,把棉花姑娘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同学们,心情不同,说话的快慢、轻重、音调都不相同。你们能不能读出棉花姑娘不同的心情来?(师生合作读)(高兴的、难过的的、着急的)
(3)你们读得真棒!我想:燕子、啄木鸟、青蛙,他们肯定很想帮忙,但是又无能为力,你们能把他们很想帮忙又帮不上的语气读出来吗?(自由练)
(4)分角色表演。(加动作分大组)
课中休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忽然,一群圆圆的小虫飞来了,把棉花姑娘身上的.蚜虫都吃光了。小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赶紧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吧。
2、谁把棉花姑娘身上的蚜虫吃光了?
3、七星瓢虫长什么样?老师没见过,你们知道吗?(学生说)
课件出示图片(师问:是不是这样?)
4、小朋友都认识七星瓢虫,现在老师也认识了,棉花姑娘认识吗?要是不认识,我们该怎么向她介绍呢?自己再读读第五自然段吧。
5、棉花姑娘认识七星瓢虫吗?你是从课文的那一句话知道的?
相机理解:惊奇。(惊奇是什么意思?你们什么时候有过惊奇的表情?老师举例曾经看见过的学生惊奇的表情。)
课件出示:你们是谁呀?”(谁能当一回棉花姑娘,惊奇地问问七星瓢虫?)
6、谁来当七星瓢虫向棉花姑娘介绍一下自己。(师问:你是谁呀?生答。)
7、学生之间模仿对话。
8、学了这一段课文,你们认为可恶的蚜虫上面应该写上谁的名字?为什么?用下面的句式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读读说说能给棉花姑娘治病,因为它会捉.
板:七星瓢虫
8、男女分角色读第五自然段。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完成课后练习题。
(1)课件出示:两段课文。(一段将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改成碧绿的、雪白的)
(2)分组读,比较两段文字的不同。
(3)说一说:哪一段把棉花姑娘写得更漂亮?
师:原来把碧绿碧绿、雪白雪白这样叠起来就把棉花姑娘写得更漂亮了,那这两个词语我们可要好好读一读。
课件出示: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
(4)谁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课件出示: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
(5)你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或者在看课外书的时候还看到过这样两个字两个字叠起来的词语吗?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课外延伸:还有哪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和益虫?
五、指导写字
1、棉花姑娘的病好了,咱们也该回家了。种植棉花姑娘的叔叔听说你们的字写得特别漂亮,想要你们教教他的儿子,你们愿意吗?
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星”和“雪”。
2、谁来读一读这两个字?他们分别有哪两个熟字或偏旁组成?
3、“雨字头”和“雨”字的写法有什么不同?指导写好“雨字头”。
4、认真观察这两个字的上面和下面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师:这两个字虽然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但是“星”字要写的上小下大,“雪”字要写的上大下小。
5、要写好这两个字,还要注意那几个关键笔画的位置?
6、学生描写,仿写,并做扩词练习。
高中说课教案9
课程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定下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掌握区域分析的思路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分析的应用
第三章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与本节课可以合并归类为区域优势与区域发展问题,学习思路上具有相似性。
学生在学习前面内容时均有进行看图、用图能力的训练。
2、课堂前的准备――养成教育
要求上课前必须准备好地图、书本、笔记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
2、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3、运用资料,分析其他流域的开发。如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体会人类如何正确认识自然,进行流域的开发为人类带来利益,避开灾害的科学研究精神。
2、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课程标准,得出本课的重难点:
(1)根据课标要求,得出本节课重点:
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田纳西河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2、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迁移分析到其他流域的开发。
(2)根据学生基础,确定本节课难点:
1、由于学生距离学习必修一气候的时间较长,对气候相关知识有所遗忘,且对学生而言气候成因,特点,分布难以理解和记忆。
难点一定为:分析田纳西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田纳西河开发的.地理条件之一)的成因。
2、基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以及没有更多迁移分析的能力训练的前提下:
难点二定为: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迁移到其他流域的开发。
3、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定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多媒体为工具采用组织教学和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通过思维导图的板书模式,以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1)以多媒体为工具的组织教学方法:
1、本节课流域与水系概念的获得是建立在观察地图基础上的。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如地形需要用到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图;田纳西河气候的成因特点与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压带、锋面活动有关,分析其成因需要用到相应图表;分析水系特征时需结合气候特点和水系图;矿产资源分布图。
所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看图,分析为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表辅助指导学生看图。
(2)情景模拟教学法:
在学习完田纳西河背景后,学生对田纳西河流域有了认识,于是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让学生探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产生的效益
(3)通过思维导图的板书模式,以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4、教学程序
(1)基于本节课内容结构,将本节课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背景与综合治理措施以及产生的效益
第二课时:
1、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以三峡工程建设为例
2、配套练习
(2)课前准备(主要为教学材料的准备):
1、教师准备:PPT流域水系图;田纳西河地形、水系图;田纳西河流域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北美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长江三峡流域的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地图册P68:流域水系图;田纳西河地形、水系图;田纳西河流域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考试图册P130,北美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书本;笔记本。
(3)教学流程及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1、导入:西江洪水图片导入,设疑:如何合理进行流域开发,为人类带来利益,避开灾难,引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正面例子进入新课。1分半钟
2、利用准备材料,组织分析流域背景,并分小组发言,教师点评。18分钟
3、创设情境,探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效益,并分小组发言,教师点评。15分钟
4、随堂练习+课堂总结。5分半钟
第二课时
1、给出长江三峡地区背景材料(气候、地形、水系、社会经济等),迁移分析长江三峡的综合治理。20分钟
2、练习反馈与总结。20分钟
5、板书设计
1、流域与水系概念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
高中说课教案10
一、说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视,而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舞蹈教育,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与其它艺术门类百花齐放。每个人都具有舞蹈的能力,因为舞蹈源于人体的动作,而每个人无时无刻也离不开动作,用动作的语言共同来表情达意,来创造和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人们的生活中参加舞蹈活动所具备的舞蹈能力,当然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后天学习。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打破原来的“言传身授”的古老教育模式,使舞蹈教育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二、分析教材内容
本课的内容来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与舞蹈》当中的第三单元中国少数民族舞蹈部分,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当中的一员,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瑞丽、西双版纳等地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许多动作多为动物的模拟与美化,头、肩膀、腰身、胯、所形成的弧线,俗称“三道弯”,舞蹈造型具有“雕塑性”,它那优美的舞姿,把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
三、教学目标:
⑴通过傣族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造型,动作韵律特点等。⑵扩大丰富学生的眼界及知识,广泛积累舞蹈素材,以便不断提高自身鉴赏,舞蹈表演的能力。⑶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动作融会贯通,学会简单的创编。⑷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舞蹈虽然是动作的艺术,但不仅仅只是做做动作而已,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民族的风格特点。这节课的重点就放在对傣族舞基本动作的教授上,因为学生做动作往往是单纯的模仿,有时候还模仿的不像,再加上这节课的内容较多,要力求使他们把动作掌握好,是这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就是要求学生们创编。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舞蹈基础,创编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选择舞蹈课的都是女同学,将来很有可能走上工作岗位会用上,所以学会基本的舞蹈的创编对他们来说也是一项基本技能。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创编可能要学习两至三节课后,把基本的舞蹈动作都熟悉了然后再展开创编活动。
六、说教法:
为了学生能够更准确的抓住傣族舞的风格特点,攻克舞蹈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操用了以下的方法:
(1)视觉图像法:首先傣族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等对于我们这些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我先拿出了学校演出时的傣族特色的服装,通过视觉的刺激和教师对这位傣族姑娘服饰的讲解,逐渐的引出傣族舞蹈的体态特点,使同学们在欣赏中接受知识,在介绍手形、手位时,我打破了以前那种老师做,学生学的传统模式,找了许多手形手位的示范图,让学生们自己去找动作,去配动作,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强化作用。
(2)语言启发法:教师的语言是最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师的语言生动,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在这节课中,我不断的用语言来启发学生,让她们转化角色,把自己转换成一位美丽的傣族少女,或者把自己想象成金色的孔雀,这样她们做动作会显得比较自信,对于我们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是很有帮助的。
(3)实践法:在学生舞蹈学习练习实践中,突出音乐与舞蹈的情感表现。
七、说学法:
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法和学法是相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应该说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决定了教法与学法。但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用视觉的观察来模仿老师的动作,听觉来把握傣族舞蹈的风格以及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不断的鼓励、启发她们主动性的学习。注重学生创造性的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渗入素质教育
八、教材的加工重组:
在教学大纲中,本单元应最先介绍的少数民族舞蹈是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和新疆舞蹈。但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很难,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而傣族舞蹈在技巧方面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所以先选择了学习傣族舞蹈。
九、教材的拓展:
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我们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所形成的`舞蹈风格多样,补充进了傣族舞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艺术
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
十、学情分析:
舞蹈学习的内容倾向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学生舞蹈功底很差。,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基本动作的学习与练习,不盲目追求专业化动作和提升技能技巧难度,并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对舞蹈的艺术表现上和对情绪情感的表达方面。
十一、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之后,我都会让学生喊出舞蹈课的口号:秀出自己!让她们时刻提醒自己:让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
2、导入教学内容:内容一:基本技能的学习。
准备活动:播放音乐,跟随音乐做热身运动。以各关节为主,目的在于预防和减少关节损伤,增强各关节肌肉韧带的弹性和灵活性,促使大脑中枢神经兴奋、克服人体活动上的生理惰性,振奋精神。
扶把练习:通过扶把练习掌握身体各部位规范的单一动作,克服站立时的腰部无力向下的毛病,增强躯干的力量,增加腿部肌肉的力度、开度及灵活性。组合练习:通过学习舞蹈身韵的练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动作的协调性,是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注重基本动作的学习与练习,不盲目追求专业化动作和提升技能技巧难度,并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对舞蹈的艺术表现上和对情绪情感的表达方面。
内容二:相关文化的渗透。《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将“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水平和激发学习兴趣”放在《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目标的首位。舞蹈课也是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民族民间的舞蹈文化,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提高舞蹈审美能力。所以,在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舞蹈技能技巧的学习固然重要,而在学习中提高学生舞蹈鉴赏能力也应得到高度的重视。在堂课中,紧紧围绕该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渗透,以提高学生舞蹈鉴赏能力。如在课题的导入中,首先就是对傣族舞基本体态及动律成因的探究,如,傣族舞为什么手部动作是这样为什么常用一些送跨的动作等等。这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基本动作的要领,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该舞蹈的本质特点,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积累傣族舞蹈的欣赏经验,提高其舞蹈审美水平。本文内容三:傣族舞蹈动作的学习、动作组合的创编。侧重点在这一个环节《音乐与舞蹈》模块中的舞蹈创编,主要是根据舞蹈的节奏和情绪选配合适的音乐或根据音乐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舞蹈动作及队形。教学中舞蹈创编的体现主要在利用已学习的傣族舞的基本动作,根据音乐创编出相适应的舞蹈动作和队形。创编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凸显高中学生舞蹈学习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课标的教学要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方法:
(1)手形手位的教授。再加上对于孔雀这种动物的描述,使学生们强化记忆。
(2)再接下去就是创编实践。这一块内容是本课的难点,在学生创编之前教师带头编了一个舞蹈,让学生一边看,以便带着问题:老师在这个舞蹈当中用了那些手形手位,老师是怎样进行编排的?让学生首先明白创编是怎么回事儿。然后,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她们大胆的创编,活学活用,这样,编一组4个8拍的动作应该是可以完成的。编完之后,还让她们跳出来,并且大家一块儿来学。
(3)课堂小结。
十二、感悟与反思:各位领导、各位同行,《音乐与舞蹈》模块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无现成的模式可循,又由于其课程目标定位和学习人群的特殊性,此门课程的教学更需要老师们在认真学习课标,深刻领会课标要义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中如何体现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如何把握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如何将舞蹈鉴赏、表演、编创有机结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等,都还有待于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为之共同努力。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具备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自由活泼的教育方式,为我们的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一节好的舞蹈课应该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与活力,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交流,使学生在饶有趣味和充满情感的情景中轻松愉快的接受美的熏陶。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朝着这方向努力,这次开课便是一种尝试,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各位同行的帮助、指导!谢谢!本文地
高中说课教案11
一,指导思想
本课程依据《课程标准》为基本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和终生体育的意识。通过其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校园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每天一小时活动的开展,符合20xx年九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课外活动》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
本课程教学内容为“仰”的正确姿势与行进技巧,通过其动作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在今后舞蹈教学中更加快捷,顺利的学习舞蹈基本步伐和姿态控制,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为规范今后舞蹈动作起到关键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学习掌握仰身爬基本动作要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舞蹈动作更加洒脱有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舞蹈的热情。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仰身爬行进技巧和姿态控制,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行进过程中正确的手脚配合与替换。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在正确姿态控制下,正确掌握仰身爬的'行进技巧,部分学生能做出标准的仰身爬动作,姿态优美,而且行进过程中有很强的节奏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学习掌握仰身爬行进技巧和姿态控制难点:行进过程中手脚的正确配合与交换
五,教学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法,示范法,引导法,点评法。学法:模仿探究学习方法,分组练习和团结互助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敢于创新与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教师宣布学习内容)
2 、热身活动,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做行进间直推走进行热身,使学生的关节和肌肉得到充分活动。
二、基本部分:套路学习
1,准备姿势,身体后仰,两手支撑地面,手间距略等于肩,手脚垂直与地面,腰部收紧。
2,行进方法,以左脚为例,左脚向前迈步,同时右手跟随向前移动,然后是右脚左手,以此类推。教师活动:
1教师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对新动作进行详细讲解。
2教师讲解的同时,给予学生示范,让其对动作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3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错误之处及时纠正,并提出改正方法,发现做的好的同学出来示范,并指出优点之处。
4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之间互评,教师点评。
三、结束部分:
1、 放松练习:教师带领学生在轻音乐的伴奏下调整呼吸和身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2、课堂总结:教师对课堂进行总结,说出优缺之处,给予学生表扬或鼓励。
3 、教师布置作业,并宣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4、 师生再见。(教师安排学生归还器材)
本次说课我主要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分析,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专家和老师。
高中说课教案12
一、说教材
歌曲《小小足球赛》是湘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之一。这一单元以“五环旗下”为情境主题,安排了学唱歌曲《我和你》《小小足球赛》,听赏《运动员进行曲》及音乐活动“运动场上”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其意图是通过学唱、听赏和知识性游戏等音乐活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树立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意识。本单元的特点是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通过多种运动项目的形式呈现出来,如用接力比赛的形式进行旋律流畅性练习,用拉拉队的形式进行二声部、四声部节奏卡农练习等。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歌曲《小小足球赛》全曲为2|4拍,曲调欢快活泼,生动的描绘了孩子们玩足球时的场面。虽然是小小足球赛,但踢起来却像模象样,即踢又顶、左铲右传甚至还有倒钩,虽然摔了个大跟头,却也引来了大伙的欢笑。歌曲的旋律既有一定的抒情性,又有较多的写实性,如“你在前面攻,我在后面守”,还有中途的喊声“注意,射门”和从“i到1”的刮奏声,再加上曲尾的欢笑声,使全曲充满了童趣和形象性。我所执教的这一课时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其主要意图在于为孩子们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运动会的情境中学习音乐新知识,二部及四部卡农节奏,学会演唱歌曲。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参与与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歌曲中那激烈而有充满快乐的竞赛场面,学会用欢快地声音准确自然的、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小小足球赛》。
2、通过小组合作,创造多种演唱方式表现歌曲,在听、唱、奏、演中,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二声部及四部演唱(奏)效果,丰富孩子们表现的意识与能力。
3、在音乐情境中,感受运动的愉悦,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树立学生良好的运动意识,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及模仿能力。对音乐学习有兴趣,但由于师资力量的原因,一直以来,孩子们的音乐素养没有得到系统的培养。在前两个月的学习中,我试图在这方面做些尝试,一是依托教材学习歌曲,二是有机渗透弥补一些知识点,现在孩子们对单声部的基本节奏型、音高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把握,但对双声部演唱与节奏练习难度较大,经常出现低随高走的现象。对于演唱的形式了解较少,同时,在演唱中,孩子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声音与情绪,演唱显得苍白而单调,尤其是对欢快的歌曲情绪,习惯拖长声音,总难以达到欢快的效果。
四、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欢快的声音,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是教学的重点,而创造性地用多种演唱方式表现歌曲则为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新课标指出,小学音乐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综合素养。因而在教学中我采用听唱教学法,采用听歌曲范唱,反复听琴模唱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音乐模唱能力。从而更好的掌握歌曲。同时运用情景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声情并茂的FLASH动画,营造运动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可联想的音乐空间,促进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在孩子在情景中感受音乐学习的快乐。
(二)说学法: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小组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
六、教学程序:
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五部教学流程,即第一环节:引情――创设情景,感受运动的愉悦。
听着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播放运动会精彩镜头回放,师生律动,感受运动的愉悦。(1分30秒)第二环节:激情――情景激趣,趣味游戏学新知。
首先播放小小足球赛的音乐,师生律动,在动一动中初步体验音乐的欢快旋律与情绪,为后期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将孩子们引入旋律接力与节奏卡农练习的情景中。然后在情景中让孩子们听一听,排排序,唱一唱,敲一敲,完成旋律接龙及节奏练习。5分30秒
(这一环节的二部及四部卡农节奏练习,接力形式旋律练唱,为孩子们后期创作多种形式的演唱表现歌曲起到铺垫作用,同时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合唱奏能力,培养其集体协作意识与能力。)
第三环节:渗情――体验情感,学唱歌曲。这是突破教学重点的关键环节。
教学中首先播放音乐画面,聆听音乐,让孩子们体会踢足球时的既紧张激烈又快乐无比的情景,其后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体会进球与摔跤时的不同心情,体会歌曲情感,感受旋律高低对情感表达的作用。接着通过擂鼓助威拍一拍,中场休息赛读歌词、模唱歌曲旋律,练唱歌词等方法,让孩子们在听中唱,听中演,听中体验情感,学会演唱歌曲。(18分钟)第四环节:拓情――创造表现形式演唱歌曲。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环节,也是表现创造与歌曲的情感体验的结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分角色演唱,接力演唱等形式,再现歌曲中足球赛的场景,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现的情感。(10分钟)
第五环节:结情――表演歌曲,引出奥运,让学生树立运动意识,升华主题。(5分钟)
七:教学评价:
课堂中恰当的评价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调控课堂教学秩序,让课堂演绎更多的精彩。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三种主要的评价方式,
一是小组竞赛(男女)性评价,
二是随时的语言点评,
三是鼓励性的掌声及及时小奖品奖励等。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八:教学整体效果预设: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辅以教学媒体的运用,试图创设运动情景,让孩子们在情景学习,让枯燥的节奏、旋律的模唱、歌曲的演唱变得活泼而生动,以形成竞争向上、自主探究、活泼而又紧张的课堂教学氛围,达成完整准确、自然、声情并茂演唱表现歌曲的教学目标。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34-3547.html高中说课教案
相关文章:
临湖亭原文翻译及赏析11-16
歌颂英雄的诗歌08-31
秋分手抄报的内容11-09
公司文化管理制度范文8篇08-15
芒种快乐的祝词08-17
律师所检查情况汇报08-17
2024防溺水安全活动总结08-16
橱柜买卖合同08-15
公司车辆违章处理委托书11-02
店长管理失职检讨书10-26
产品明细供货证明书10-05
墙壁上的童话作文11-26
未来的世界作文09-28
少年作文08-31
励志名言警句35条08-08
2024年湖北执业医师医学综合考试二试考试时间及科目(11月9日至10日)10-18
美国有哪些艺术大学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