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规律篇1
关键词:抽象 全面 归纳 环境 运用
新课改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的有效性,为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提供了检验的标准。本文以实地观察、紧抓关键词、内容归纳法、运用类比法为例,探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线形规律。
地理分析、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述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在课堂中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本人采用了下列做法。
一、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先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的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紧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但对“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层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限。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限,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三、内容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和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述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的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
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了。
四、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相近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容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来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2.冲突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先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这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3.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其最大的特点。可见这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教师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正”和“反”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在运用以上方法进行概念教学时,还应坚持“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学习概念时,不仅要使学生背诵概念的词义,而且要使他们会论证、或运用这些概念。教师设计一些习题,在分析概念后及时进行练习,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完整、准确,又能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课堂教学的规律篇2
关键词:幼儿语言;汉语课堂;教学;启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认知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幼儿语言的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而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认知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发展和认知能力都是基于直接的、具体的经验并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而发展的。因此,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语言的发展是以认知为前提,伴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
1对教学原则的启示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1.1培养兴趣原则
国际幼儿汉语教学的首要原则是要培养且不断激发幼儿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乐于表达,有自信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他们对汉语的语感和亲近感。所以无论是教学内容、方式甚至是教学游戏的选择,都要坚持难度适中的原则,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以免幼儿产生畏惧情绪,知难而退。
案例:“西部牛仔”是笔者的汉语课堂中一个很受欢迎的小游戏,游戏规则简单易懂:两个学生背对背站着,教师给每人发一张生词卡片,然后数“1, 2, 3",学生在各自方向向前走三步,数到“三”时学生转身,以最快的速度读出对方手中的卡片,较快的学生获胜。这个游戏教师在一至五年级的每个班都使用过,学生很容易理解规则,游戏效果和教学效果都很好。
于是,用一个课时在Pre-k班教过颜色词后,第二个课时教师计划让幼儿玩“西部牛仔”来复习。教师兴致很高,认为幼儿会很喜欢这个游戏,但结果游戏进行得并不顺利,根本没达到预想的效果。刚开始很多幼儿并没有理解游戏规则,有的听到教师数数时不向前迈步,有的听到“三”以后还一直向前走,有的还没等到“三”就转过身,有的转过身读自己手中的卡片,等等,状况百出。试玩了几遍,幼儿学习者终于将规则大致弄懂,但己经不像开始时那么兴奋,教师也已经有点儿失去耐心。正式开始游戏以后,几个踊跃尝试的幼儿表现得很不理想,转过身的时候,没几个人能说出正确答案。教师的脸色变得难看,因为学生的表现不理想,而主动要求参与游戏的幼儿也越来越少,最后教师只能叫那些根本没举手没兴致的幼儿玩游戏,而很多幼儿表示“不愿意参加这个游戏”。最终,这个“西部牛仔”游戏在Pre-k班惨淡收场,一节课结束,教师和幼儿们都一脸闷闷不乐。
在后来的不懈尝试中,Pre-k幼儿慢慢熟悉了“西部牛仔”游戏,也能玩得很尽兴。在案例1中,这个游戏进行的时机明显是不恰当的,此时进行,对幼儿来说难度偏大,以至于破坏了其参与游戏的兴趣。而教师过于看重游戏结果,其消极反应更加重了幼儿的畏惧心理,让幼儿怯于展现自己,也严重影响了幼儿学习这些生词时的兴趣和信心。
1.2“沉浸式教学”原则
“沉浸式教学”营造了跟母语习得环境最为接近的学习环境,能使幼儿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尽可能地轻松自然。但“沉浸式教学”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实现,这时就要尽量营造汉语环境,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应尽可能充分地使用独白、问答、对话演示、讲故事等多种方式使幼儿沉浸在汉语环境中。由此也对教师课堂语言的示范性、丰富性、可接受性提出严格要求。
1.3赏识教育原则
认知心理学认为先天与后天几乎在我们所做的一切中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这种相互影响也体现在国际幼儿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不能忽视幼儿汉语学习中先天因素的制约,但后天努力也很关键。教师对待幼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习能力不足的幼儿要给予鼓励,及时肯定,让这些幼儿也能体会到学习汉语的乐趣;对待学习能力突出的幼儿,需要提高要求,适当拓宽教学内容,加深难度,以免幼儿产生自满情绪,或因学习内容没挑战性而失去兴趣。同时也可以发挥“先进”幼儿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其他幼儿向其学习,使整个群体处于积极向上的汉语学习氛围中。笔者接课后,首先教会幼儿学习者说“真棒”和“加油”,而这两句口号在Pre-k与kindergarten使用频繁。让幼儿们学会在其同伴表现欠佳时,握拳喊“加油”;在同伴表现出色时,伸出大拇指说“真棒”。
2对教学策略的启示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
2.1通过直观形象进行直觉学习
通过动作、表情或直观形象使幼儿进行直觉学习。“在幼儿的思维结构中,很明显的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但当遇到简单而又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而当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困难程度较高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行动思维。”由于幼儿这种直觉行动性思维和具体形象性思维的特点,他们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具有直观形象性。这种思维方式使得幼儿学习汉语时无法脱离具体实物、动作和情境等,他们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直观动作、丰富的表情或具体的情景来实现对汉语的理解和表达。同时,这种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也使幼儿的汉语学习变得自然,他们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学习一门外语。因此,国际幼儿汉语教师要善于利用图片或实物,积极创设情景,再现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生活。
教授生词时,在不脱离大纲的前提下,笔者都会尽量选择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有切实联系的,可供他们实际使用的生词。例如,教“食物”主题时,笔者决定将中国食物的比例缩小,并且限定在幼儿去中国餐馆可以吃到的食物范围内,例如“饺子”、“面条”、“米饭”等。事实证明,幼儿看到“西餐”图片时,要比看到“中餐”图片时的反应强烈,尤其是对根本没有接触过中餐的幼儿而言,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来实现对这些“西餐”汉语词的理解和表达。同时,笔者鼓励幼儿去中国餐馆点餐时,尽量用中文表达。一个Pre-k的幼儿曾极为自豪地说,他去中国餐馆吃饭时,跟服务员说他想吃“饺子”,还向服务员展示他会使用中国筷子!这种情况让笔者颇感欣慰,而实际上,该生也是Pre-k班的幼儿中对“饺子”的记忆最牢固的。
2.2根据教学内容形成知识表征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其心理表征的能力在逐步发展。表征的两种主要方式是字词和图像,二者是有差异的。有些观念用图像来表征更好也更容易,有些则更适宜用字词来表征。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笔者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游戏也是不断进行调整的。图像凭借与所表征事物的相似性,更适合用来捕捉具体的和空间性的信息。例如,进行动物、水果、食物等汉语词汇的教学时,主要进行“拷贝不走样”等模仿游戏来帮助幼儿形成对这些生词的图像表征。字词则凭借符号来表征事物,更便于用来捕捉抽象和分类性的信息。相比较于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日常问候语、数字、日期等的教学,更需要教师帮助幼儿形成相应的抽象概念。
3对具体教学方法的启示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3.1游戏法的运用
幼儿之所以喜欢游戏,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游戏内容有强烈的兴趣。由于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效果也逊于无意注意,所以笔者在Pre-k与kindergarten班的汉语教学大多都需采用游戏法,将游戏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让幼儿们在愉悦的情绪中学习汉语。例如,“苍蝇拍”是教师加深幼儿对生词发音初步印象的重要游戏,他们对这个游戏也保持了长久的热情,实践证明,该游戏对他们记忆生词确实是很有帮助的。即使对于某些规则复杂的游戏,如“水果蹲”或“西部牛仔”等,幼儿刚开始会因为对规则的陌生,表现欠佳;但只要对该游戏的兴趣还在,他们就乐于不断尝试,渐渐地就会越来越熟练,表现也会越来越好。这恐怕也是传统教学难以企及的效果。
3.2多种教学法的并用
国际幼儿汉语教师首先要打开思路,广泛吸收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情境教学法、表演法、游戏法等多种语言教学流派中的有益观点,再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采用更有效的具体的教学方法。
例如,展示法的使用很多时候对笔者所在小学的汉语课堂教学颇有帮助。向幼儿解释游戏规则时,因为他们自身的理解能力限制或汉语教师的英语表达不到位,有时会出现解释半天幼儿还是一知半解的情况。这时笔者往往会请已经理解的孩子配合,向其他幼儿展示一遍游戏流程和规则,再辅以语言解释,使学习者明白。
又如,由中国幼儿学习汉语发音的过程得到启发,笔者借鉴了中国老师或家长用手势、体态语等表示声调,以此帮助幼儿加深印象,掌握四声变化的方法。美国幼儿完全没有声调的概念,但笔者在教生词进行示范发音,尤其为了强调一些发音较难的词时,也会用手势或体态语等来表示声调,进行示范。这种“全身反应法”一方面让幼儿动了起来,让本来比较枯燥的正音过程变得有趣;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给了幼儿一些关于汉语声调的粗略印象。
3.3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
国际汉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深化多角度教学。幼儿阶段己经奠定了其高级情感的基础,例如美感。“幼儿的美感除了表现在他们对色彩分明的物体会产生愉之外,还体现在他们很早就表现出来的对音乐、舞蹈,尤其是唱歌的。”幼儿特别喜欢一边唱歌一边进行有节奏的活动。笔者的Pre-k与kindergar ten幼儿中文歌曲学得很快,且很少遗忘,歌曲的配套动作也记得非常清楚。譬如,教师每次要求他们唱《两只老虎》时,他们不用回忆也可以马上展现出来,还会主动配上相应动作。
通常,幼儿更偏爱包含自己熟悉内容的音乐、舞蹈或影像视频,例如,他们很喜欢“中国版《灰姑娘》――叶申”的故事,故事情节的相似性使得他们对这个东方姑娘也很快产生亲切感。当然,对于新奇陌生的视频影像,幼儿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对笔者展示的京剧“变脸”视频很是惊叹,这一全新且神奇的事物给他们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
参考文献:
[1] 盖苏珊,塞林格.第二语言习得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都娟.如何让学生“玩”语言―结合儿童心理特点教汉语[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20).
课堂教学的规律篇3
【关键词】高中 物理规律 课堂教学
引言:
物理教学作为我国课程教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一门比较难学习的课程。高中物理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成果,更是关系到学生的高考成绩,所以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于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笔者在总结自身物理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中物理规律课堂教学的特点,认为可以从高中物理规律入手来实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下面笔者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一、高中物理规律课堂有效教学概述
关于高中物理规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界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所以笔者立足于有效性的概念,在结合高中物理规律的概念,把高中物理规律课堂有效教学定义为:教师通过开展符合规律性的课堂物理规律教学活动,有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并且有效实现预期物理规律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高中物理规律作为整个中学物理的核心内容,对高中物理教学影响重大,所以要解决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核心内容高中物理规律出发。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运用,主要强调的是对物理概念的运用,尤其强调运用物理规律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揭示,对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进行解决。要实现整个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就要打好物理概念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要提高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指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
二、高中物理规律课堂有效教学的对策
根据高中物理规律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及高中物理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实现高中物理规律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生对于物理规律的理解
这一方法强调让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及物理规律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对物理规律的记忆。在高中物理规律教学课堂中,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所学物理规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亲生经历物理规律的演示。这能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死记物理规律的学习方法。把学生学习地位从被动变为主动,通过亲身经历的体验更加深刻的理解物理规律,更加全面准确的牢记物理规律。让学生亲身感受的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训练他们从现象中分析出物理规律的能力。减少物理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规律的积极性。比如笔者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演示的一个例子,笔者先将一个质量比较大的钩码放在讲台上,再准备了两根线,问学生是用一根线吊起钩码容易断掉还是用两根线吊起钩码容易断,学生不加思索就回答说是用一根线吊起钩码容易断。接着,笔者让学生主动到讲台演示分别用一根线吊起钩码和用两根线吊起钩码的情况。结果出乎学生的预料,反而是两根线吊起钩码容易断。学生都非常好奇这是为什么,立即对这个问题充满求知欲。这时候笔者就引入了本次教学的新内容:力的分解。这样在教授新内容之前让学生体验所要学习的物理规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新知识的教学顺理成章的进行,进而也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更加牢记这个物理规律,这就很好地实现了我们物理规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利用概念图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化
概念图是一种组织和表征的工具,主要以科学命题方式显示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且利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进而将所有的基本概念都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网络结构图。为了实现高中物理规律的有效教学,笔者认为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来开展课题教学。运用概念图可以比较简明的表现出主要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可以很好展现出不同概念和原理之间的层次关系,有助于学生进行系统的记忆。另外,有专家研究表明概念图将知识系统有序的组织起来,跟我们人类大脑的层级组织结构恰好相似,所以在高中物理规律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概念图将相关物理概念和规律组织起来,将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增强高中物理规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习题通常都是学生巩固新知识,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高中物理规律教学当然也需要学生做相应的习题,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学生在做习题时也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做习题的时候更多的应该是启发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因为做习题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能让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的指导,应该合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这样才是让学生做物理习题的目的。其次,多引申。做物理题目不仅仅是为了做题,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做高中物理课堂习题的时候应该举一反三,引申出相似的问题,这样就能学生做一个题就可以解决相关的问题,这才实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才真正实现高中物理规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提高高中物理规律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立足于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特点,结合自身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论述了高中物理规律课堂教学的相关概念,也系统阐述了高中物理规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方法,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点帮助,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1]王焱.高中生学习物理规律的认知策略探讨及其训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15.28
[2]王林琳.物理规律教学中学生认知障碍和消极情绪因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17.23.30
[3]陈磊.中学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32-33.
课堂教学的规律篇4
关键词:课堂 气氛 活跃 纪律 效率
有这么一堂语文公开课,学生不用举手就可以发言,活动形式多样,个体探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小组竞赛、朗读比赛、辩论会、学生自由提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热闹非凡。
课后,有的听课老师大加赞赏,认为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合作、探究,营造了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着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但也有一些听课老师持相反意见,认为这节课流于形式,课堂气氛过于吵闹。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氛围看似很好,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节课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为活动而活动,只满足于课堂此起彼伏的热烈场面。
是啊,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注重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可是,在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会乱插嘴,有的学生会在课上窃窃私语,甚至有的会在课堂讨论时争论不休,更有甚者故意捣乱,让教者难以驾驭课堂。因而,如何把握课堂气氛和课堂纪律之间的关系成为诸多教师困扰的问题。笔者认为,一节课就好比一条珍珠项链,课堂纪律的规范是线,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课堂效率的有效提高是珍珠。
下面,笔者就此谈谈一己管锥之见。
一,教师在课堂上调节气氛要幽默有度
某老师在上《一朵一朵的阳光》这节课时,以“让学生赞美自己”导入,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创设了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但是在一位学生无法回答问题时,老师反问学生:“这都不会?将来怎么哄女孩子呢?”此话一出,满座哄堂大笑,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这位学生却满脸通红、尴尬万分、不知所以,有些学生则互相对视、神色暧昧,还有些学生互相窃窃私语。这样的玩笑话既不符合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又忽视了课堂纪律,更是偏离了教学目标。课堂上教师的幽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应是教师睿智的体现。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放得开、收得拢
还有一位老师在学生自读文章前提问:“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学生开始自读几分钟后,这位老师忽然想起了没有问“为什么”,就打断学生的阅读,说:“我还要补充问,‘为什么呢?’”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位老师故意把“呢”读成了“nēi”,发音既嗲又怪,而且一连说了好几遍。课堂气氛顿时由原来的安静变得“活跃”起来,调皮的学生在下面竞相悄声模仿。这样的幽默可以说是油滑有余,放开了很难收得拢,学生也会跟着油滑起来。适度的幽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但是当幽默变成油滑就会破坏课堂纪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 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在轻松、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还能活跃思维,发挥潜在智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就是说,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课要讲得好, 而且还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可是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课堂纪律却乱了,教学效率降低了,教学质量没法得到保证。有些老师在各类教学比赛中屡次获奖,但是教学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可见,无论是过去的课堂,还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教学都需要纪律的维持,都需要良好课堂秩序的建设。课堂纪律作为保证师生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课堂环境的支持,是永恒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需要课堂纪律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需要构建更符合新改理念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容纳学生个性的新型课堂纪律。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要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
首先,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课堂规范相辅相成。
所谓课堂纪律,主要是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不仅需要强制性的规则,更需要学生的自制与自律。因此,教师在提出课堂行为规范、进行外部控制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帮助学生自觉发展纪律。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坐端正”、“勤举手”作为判断学生遵守纪律的标准,我们更应注重课堂纪律的实质,把课堂规范和学生个性发挥有效地统一起来。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看学生是否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有时他们会因为弄清一个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但只要是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实际上是规范的,这时的学生实质上是遵守纪律的。
课堂纪律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组织和控制的手段,它必然具有规范性。但我们追求的规范不是外在形式的表现:安静≠投入,正襟危坐≠守纪律。过于强调形式上的羁绊,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
其次,学生的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的和谐统一。
我们常会听到家长或老师这样教育孩子:“其他同学的事和你没关系,管好自己就行了。”“你再不认真老师就不管你了,反正学习是你自己的事。”长期这样的引导,使学生错误地把遵守纪律等同于个人的事,所以课堂上会屡屡出现随意插嘴、过度活动等扰乱行为,甚至是有的同学为了使自己成为注意中心而表现出恶作剧行为。
所以,每个人在课堂中都要积极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遵守集体的要求,不影响集体的活动,并能从其他同学有创见的活动中获得启发。根据集体纪律的规则,我们要求学生上课时要表现自己,找准适当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要尊重他人,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小组活动时,要展示自己,也要小组中每位同学的集体参与,展示集体的成果。
三、学生自律与教师他律的有机统一
现代意义上的纪律告诉我们,课堂纪律应该是师生之间经过磋商共同构建的第二秩序,一旦师生互动或学生互动的规则建立并常规化、习惯化后,纪律将成为全体学生自觉遵守的规则,成为学生主动用来控制自己的准则。因此,新课改背景下首先要构建“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课堂纪律。它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课堂纪律、学习规则,如同学发言时我们怎么做,怎样让讨论、争辩更规范有效等内容,让学生参与纪律的执行、组织和检查,持之以恒,用心引导,逐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改进。
课堂纪律首先是指通过施加外力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的手段。纪律实施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建立一种指导系统,使他们能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负责,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所以,课堂纪律表现为“他律性”,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指导和监督、对他们某些行为的控制。
课堂教学的规律篇5
一、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管理的原因
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有多种原因,大体归纳起来有:1)教学目标制定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规律,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让学生感到害怕、反感。2)教学方法不切实际,绝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能有效完成动作,教学过程没有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3)教师的自我要求比较低,不能严于律己、身体力行;教师的认识不到位,无师道尊严的观念;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等。 4)教学外部因素干扰大。 5)学生对于体育课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
二、形成有效课堂管理纪律的策略
1.提升体育教师个人认识
教师要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是教育学生做人的需要,教师应当提高责任感,教师千万不要把“师道尊严”与培养纪律意识混淆一起,不能认为,学生和教师“称兄道弟”,便于纪律培养,也不能认为学生“怕”老师,就是纪律好。要让学生守纪律,必须符合法规,符合育人的宗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加强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做到有令必行,逐步养成良好纪律的习惯。
2.提高体育教师个人素质
体育课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教学能力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为了维持纪律和进行课堂管理,体育教师要不断在教学业务,素养水平,管理班级能力等方面提高自己。业务方面,吃透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具有良好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以及处理教材的能力,备课时,能做到备教师、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安全等。对学生能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知道如何利用体育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日常工作中能做到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并注意有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3.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
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纪律,不能一味地采用某一种方式,如生硬的把学生拽出来,一阵批评;或不闻不问,期待学生自己会 “良心”发现,进而突然遵守纪律等等。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应掌握一定的方法:1)肢体语言。对于纪律本来就比较好的班级或个别学生,突然有一天纪律不好时,教师可以采用暗示的方法,如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一个微笑。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节省时间,又能及时提醒学生。2)提问。通过暗示后,个别学生还不能停止说话或做与之无关的动作时,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其回答问题,无论学生回答的对与否,教师可以适时提醒学生注意课堂纪律。3)冷处理。有的学生,平时纪律不好,且常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一定配合。教师此时可以转换一下教育方式,进行冷处理,让双方“静”下来。待课后再和学生谈一谈。这样既不激发师生矛盾,给双方一定的考虑时间,同时也让课堂得以顺利进行。4)适时沉默。对于课堂中突然有很多学生在说话时,教师采用提高声音的方法,以期提醒学生注意课堂纪律,效果往往不好,学生甚至说的更“欢”。教师可以尝试一下:以静制动的方法,突然沉默并及时做出让学生保持安静的手势或反问学生:听听谁还在说话?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立即能明白教师意图,并保持安静。5)暂时停止正常教学。对于纪律混乱且经过教师多次提醒后,学生仍不能停止说话的班级,教师可以突然宣布停止教学,进行专门的纪律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思想教育。6)培养体育骨干。一个成熟的课堂,教师的精力应主要放在教书育人上,课堂纪律的管理,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培养有威信的学生,让他们参与。这样对违纪的学生,在萌芽初便得到一定的提示;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组织教学。
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课堂管理与纪律习惯,是体育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良好的课堂管理与纪律是对社会共同利益、价值观、目标及行为规范的认同与遵从,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教师在实践中,应提高认识、严于律己,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努力提高自己个人素质,在实践中对课堂管理纪律常抓不懈,才能有效地保障学生的学习。
课堂教学的规律篇6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评价标准 制定依据
对于一个区域性教育单位和中小学学校来说,制定一个好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使之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可操作性,有利于改善随意性、粗放性、低效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显著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受教育目的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求的影响制约,受到人们对教育教学规律认识水平的影响,有其制定的基础和依据。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是一个科学性的问题,重要的是要明确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的依据。课堂教学活动因素复杂多变,但有它的活动规则要求,如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要求、课堂教学内容质量要求、教师教学规范要求、学生学习规范要求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结构要求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需要从教育整体上认识,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思考,从教学规律上把握,从课堂教学结构元素上着眼。
一、课堂教学结构元素是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结构的依据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结构,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组成元素。课堂教学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诸多,但课堂诸多教学因素相互联系和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教与学和谐互动求知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智能活动。从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结构要素上说,如过于追求教学环节的完美,就会束缚课堂教学的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结构罗列条框繁多,就会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束缚而失去创造活力。若过于简单笼统,缺乏科学实际的内容标准要求,不利于操作,就会有失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导向意义。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实求新,要体现人本思想和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结构元素的确定,应从课堂教学整体性和联系性上思考,抓住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元素,以常规性课堂结构元素为主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结构的依据。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活动等常规性教学元素组成。相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物化教学元素来说,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但教学方法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决定的,师生活动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元素。教师是主导,教师教学活动蕴含着思想、情感、方法、语言等相关因素,应统一归属于教师教的活动元素中。学生是主体,应把学生的学作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结构的重要元素。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辩证统一的教学关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结构的重要元素。课堂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是教学效果,教学实效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从课堂教学整体上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关系、教学效果这六要素,应是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结构要素的着眼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体现上述课堂教学元素的根本要求。
二、素质教育思想理念是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思想指导的依据
作为体现教育目的的教育方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针。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但好的课堂教学是有思想灵魂的,有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蕴含其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活动规范要求和评价的尺度,要有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蕴含其中,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施教理念。素质教育思想理念体现了我国教育方针的内涵,是我国新时期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并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意志。素质教育思想理念蕴含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和精神,对新时期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起主导作用,并决定影响着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主要教育教学因素。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渠道,因此,素质教育思想是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的依据。
新时期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坚持育人为本,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宗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以面向全体、尊重主体、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着重点,真正体现出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特征。
三、国家教育教学质量要求规定,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要求标准、教师施教的行为规范标准和学生求知的学习行为规范标准,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要有科学依据,国家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规定则是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主要科学依据。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①国家教育教学质量基本要求规定,主要体现在国家法律法规确定的学生培养目标上,具体体现在国家确定的新课程实施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新课程实施的培养目标和新课程标准则是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要求。课堂教学内容质量标准要求,决不仅是教材知识内容的简单复制要求,而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知识、能力、情感、人格的完善性,蕴含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理念。课堂教学质量蕴含在学生培养的三维目标上,即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目标、过程与方法的表现性目标和情感与思维的发展性目标。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元素,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标准,包括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标准,包括学生知识、方法的掌握和能力培养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要求标准等方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国家教育教学质量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新课程标准,而不能随意降低标准或不顾学生年龄和学习的实际任意抬高教学要求标准。
四、国家教育法规对教师教学角色的要求规定是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评价标准的依据
教师肩负着为国家为人民培养社会人才的使命,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教师的角色行为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发展。教师教书育人要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其角色行为要受国家教育法律规范所制约。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重要教育法律,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决定,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根据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的教学角色有了新的法规性定位。如:在尊重教学规律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规定;在教学策略选择方面的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规定;在教学方式方面的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的要求规定;在教学过程教学关系方面的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要求规定,等等,这些有关教师的角色行为的要求规定,具有一定的国家意志和法律法规效能。
国家教育法律法规赋予了教师新的教学角色和使命,对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有了新的要求规定,涵盖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各个方面,具有全新的教学指导和教学行为规范的意义。教师的教学属于个体行为,但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要符合国家法律规范,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合格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不能违背。国家教育法规对教师教学角色行为的要求规定,是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评价标准的依据。
五、新课程学习理念是制定课堂学生学习行为规范评价标准的依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成长是生命体验的过程,学习主要在于主体的亲历、感受、体验、思考、领悟和内化。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处于从属被支配地位,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知识的学习,学习方式主要是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学习进入了新天地,反映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的要求,是制定课堂学习行为规范评价标准的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重要的新课程实施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新课程实施必须在改革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实施提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新课改提出了全新的学习理念,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性学习、独立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和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富有个性地学习蕴含着创造性学习的理念。新课程实施的学习理念,则是制定课堂学生学习行为规范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认识和把握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依据,制定一个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指导性和普遍性意义。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N].中国教育报,2006,06,(2):30.
课堂教学的规律篇7
首都师范大学 苏丹兰
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难免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对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纪律的基本内涵
一般来说,纪律有三种基本涵义:1.纪律是指惩罚;2.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的手段;3.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这三层意思概括了纪律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反映出良好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在的强迫纪律逐步过渡到内在自律的过程。
我们认为,所谓课堂纪律,主要是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不仅需要强制性的规则,更需要学生的自制与自律。因此,教师在提出课堂行为规范,进行外部控制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帮助学生自觉发展纪律。
研究表明,由于形成的原因不同,课堂纪律一般可分为四类:
(一)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这类纪律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刚入学的儿童需要较多的监督和指导,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在一个大的团体中学习和游戏,没有教师的适当帮助,很难形成适合于有组织集体活动的行为准则。年龄越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强,教师促成的纪律所发挥的作用也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一方面会反对教师的过多限制,另方面又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行为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因此,这类纪律虽然在不同年龄阶段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同,但它始终是课堂纪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二)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从儿童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使儿童社会化方面就开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当一个儿童从对成年人的依赖中逐渐解放出来时,他同时开始对他的同学和同辈人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行事、如何思考和如何信仰。青少年学生常以“别人也都这么干”为理由而从事某件事情,在一定时期他们的信奉、见解、爱好、憎恶甚至偏见也都视集体而定。由于同辈集体的行为准则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价值判断和日常行为的新的参照点,结束了青少年学生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不确定性、无决断力、内疚感和焦虑,所以他们往往过高地估计同伴集体行为准则的价值,并积极地认同和服从它。集体促成的纪律也有两类,一类是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班集体的纪律、少先队的纪律等,另一类是非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学生间的友伴群体等。教师应着重对非正规群体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使之融合到正规群体中来,使每个学生都认同班集体的行为规范。
(三)自我促成的纪律。
所谓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它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当一个学生能够自律并客观评价他自己的和集体的行为标准时,便意味着能够为新的更好的集体标准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标志着学生的成熟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四)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每项学习任务都有它特定的要求,或者说特定的纪律,例如课堂讨论、野外观察、制作标本等任务都有各自的纪律要求。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学生对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对任务的意义理解越深刻,就越能自觉遵守任务的纪律要求,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不会轻易退却。所以,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教师如能很好地用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任务的理解,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课堂纪律问题,还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所谓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指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破坏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简单地诱发另一个学生不听课,也可能把问题蔓延开来,诱发许多学生产生类似的问题行为,即产生所谓的“病源体传染”现象,它会蔓及全班,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问题行为是许多教师常常遇到的,也是最怕发生的。因此,对课堂问题行为及时加以控制和防范,也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分类。例如,美国的威克曼(E·K·Wickman)把破坏课堂秩序、不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等归纳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奎伊(H·C·Quay)把问题行为分成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以及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种类型。此外,布罗菲(Brophy)和罗尔肯帕(Rohrke)1981年提出的一个观点也有一定新颖性,他们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三类:(一)属于教师的问题:学生的行为使教师的要求受挫,从而引起教师的不快或烦恼;(二)属于学生的问题:由于意外事件或他人(除教师外)的干扰,学生的要求受到挫折;(三)师生共有的问题:师生彼此使对方的要求和目标受到相同程度的挫折。这一分类最引人注意和具有启发意义的地方是将教师的问题行为也列入其中,实际上,课堂上的不少问题行为的确是由教师自身造成的,如教师粗暴的态度、对学生频繁的训斥等都会引发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这方面问题应引起教师的注意。
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外向性问题行为容易被觉察,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对这类行为应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在课堂中蔓延。
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但这类问题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据行为的外部表现判断问题行为,不能只控制外向性问题行为,对内向性问题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矫正。
研究结果表明,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学生、教师和环境三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大量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是:挫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业成绩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教师教学要求的不适应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并引发紧张、焦虑、惧怕甚至愤怒等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反应就可能演变为课堂问题行为。
寻求注意。研究发现,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
性别特征。在小学阶段,男孩活动量大,精力旺盛,喜欢探究,但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和自控能力比同年龄的女孩普遍要低些,因而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要高于女孩。
人格因素。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性格、气质、情绪等也有联系。例如,内倾化的人格,常表现出抑制退缩行为,不愿与人交往,自我意识强,易受暗示。而外倾化的人格,则喜欢交际,迎合热闹,胆子较大,善于获取新事物,自制能力较弱,违反纪律的情况相对较多。
生理因素。学生的生理因素也是常导致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生理上的不健康(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发育期的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这方面因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被忽略。另外,还有些学生的过度活动是由于脑功能轻微失调(简称MBD)造成的,教师对这些学生要更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们掌握控制冲动的方法。
(二)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课堂里发生的问题行为,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与教师也有关系,有些问题行为就是教师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想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也必须对自身进行一定约束和调整。一般来说,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教学不当。
指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教学不当可以引起课堂问题行为,这一结论已经在布罗菲和普特南(Putnam)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常见的教学不当有教学要求不当,例如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学组织不当,例如教学从一个活动跳跃到下一个活动时缺乏顺利“过渡”的环节,会使学生无法参与教学过程;讲解不当,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笨拙,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死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
管理不当。
这可能是教师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滥用惩罚手段。例如,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个别不良行为经常作出过激反应,动辄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这种失当的管理方法往往会激化矛盾,使个别学生的问题行为扩散开来,产生“病源体传染”效应。还有些教师过于相信惩罚在解决问题行为方面的效力,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地运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研究发现,滥用惩罚手段特别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还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怨恨情绪,诱发学生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
丧失威信。
在学生心目中失去威信的教师是很难管好课堂的,丧失威信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前面提到的教学不当、管理不当也会造成教师威信下降。一般说来,以下行为的教师容易在学生心目中丧失威信:
1.业务水平低,教学方法不好。
2.对教学不认真负责,上课懒懒散散。
3.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说了以后不检查。
4.向学生许愿,但总是不兑现。
5.不关心学生,待人冷漠。
6.缺乏自我批评精神,明知错了,也要强词夺理。
7.带有偏见,处事不公。
(三)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包括校外环境和校内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班级人数与课堂座位编排方式、教学环境的温度和色彩等环境因素对儿童的课堂行为都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有的研究发现,父母不和、经常打闹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得或孤僻退缩,或烦躁不安,甚至挑衅生事。另有研究发现,教室墙壁和家俱的色彩过于强烈和鲜艳,容易使儿童在课堂上兴奋好动,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听讲。教室内温度过高,则容易使学生烦躁不安,课堂上的不友善行为和冲突性行为随之增加,课堂秩序不易维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人数较少的班级课堂纪律往往较好,教师用于课堂管理的时间也较少。而人数较多的大班中,由于单位面内人口密度过大,学生的个人活动空间相对受到他人挤占,这往往成为诱发学生好动争吵和产生破坏课堂纪律行为的一个主因。这种现象应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三、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一)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程序和常规。
有效的课堂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例如,音乐课上要求学生上课时随着教师的琴声一行行列队轻轻走入教室,在音乐声中向教师问好、坐下,下课后仍按小组队形踩着音乐节奏轻轻退出教室。这种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因要求不当引起新的课堂问题行为。
(二)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
一旦形成了课堂管理规则,就要及时反复巩固它,必要时还要加以修正。巩固管理制度的教师行为主要有:
1.认真监控。
指教师应仔细认真地观察课堂活动,讲课时应始终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做作业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善于指导学生行为的教师,应能在学生的不恰当行为造成混乱之前就有所察觉。
2.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
只发现问题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处理问题行为,教师采取什么措施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场合。例如,有些学生静坐在座位上但不听课,看连环画或伏在桌子上睡觉但无鼾声,这类问题行为属于内向性的,它不明显干扰课堂教学,因此教师不宜在课堂里停止教学而公开指责他们,可以采取给予信号、邻近控制、向其发问和课后谈话等措施加以处理。有些学生大声喧哗、戏弄同学、扮小丑和顶撞教师,这类行为是外向性的,它们对课堂有较大干扰,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
3.灵活运用奖惩手段。
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这是巩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奖惩的具体办法很多,例如教师表情上的赞同与不赞同,表扬与批评,给予学生某种荣誉或取消荣誉,发奖品,课后留校,暂停听课,送校长室等。在实施奖惩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奖励为主;二是维护课堂规则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则实施奖惩;三是惩罚手段不能滥用,更不能体罚学生。
(三)降低课堂焦虑水平。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一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时的情绪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因而是十分必要的。但焦虑过度则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导致问题行为。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帮助学生在焦虑过度而尚未形成问题行为前降低焦虑的强度。调控学生焦虑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了解、诊断焦虑的原因,然后诱导学生把造成焦虑的烦恼渲泄出来。二是针对焦虑的原因适当调整教学情境,例如调整教学要求、进度,调整教学评价的方法或要求等。课堂中不仅存在着学生的焦虑,教师也会产生焦虑。通常情况下,课堂纪律问题是引起教师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教师特别是一些新教师,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成功经验,对学生纪律问题经常忧心忡忡,担心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于是常常采取一些生硬措施控制课堂,频繁指责训斥学生。这样做反而激化了矛盾,扰乱了课堂,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焦虑。实际上,能否维持好课堂纪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及教师与全体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教师如果能真正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要求,讲求工作方法,学生反过来会维护、支持教师的工作,课堂纪律就容易维持,教师的焦虑水平也会大大降低,课堂管理效率会得到相应提高。
(四)实行行为矫正,开展心理辅导。
行为矫正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行为矫正的方法比较适合于较为简单的问题行为,例如上课爱讲话、好动等行为。行为矫正的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点:
1.确定需矫正的问题行为;
2.制定矫正目标;
3.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
4.排除维持或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
5.以良好行为逐渐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
课堂教学的规律篇8
关键词:数学教育,课堂教学,教学质量,科学化
一、课前准备具目标性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备课不光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就是指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标,联系学习实际,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例如: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准备齐“三棱锥、正方体、长方体、六棱柱、球、圆柱、圆锥、圆台等等”,课上让学生从实物去理解,胜过用语言去抽象说明这些立体图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新授知识具突破性
一般说来,初中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目的。在新授知识时,教师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呢?设计练习时就要围绕“突破”二字下功夫。一般地,可以有:
1.课前自主练:新授前的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是对新授作铺垫的。例如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可先复习自然数加法法则;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可先复习正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为新课的引入作铺垫。
2.课中针对练:新授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重难点作文章。例如:教学较复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可先通过分步单项运算,后综合运算来分散难点,突破重点。
3.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学于实践中,即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通过学生用自制的正方体剪切开,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展开图,或者将一些平面展开图,通过剪、拼,看是否能折叠还原成正方体等操作手段来达到掌握展开与折叠立方体图形时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4.口述性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用分析法或排除法讲解过后,可以让学生说出每一种方法的思想,试着让学生独立分析,如何从问题推算到条件,对可能性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巩固知识具强化性
到了知识巩固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化,一般的有:
1.巩固性练习:对知识驾驭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例如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强化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定律的运用。
2.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学习“角的比较”时,可以通过寻找这些角的共同点及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3.变式练习:摆脱学生一昧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例如在学习教育储蓄问题时,可以加强变式练习,可出现“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等题目类型,拓宽思维,加强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4.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除了掌握所教的几种常见几何体的截面图形,还要启发学生发现剩余几何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其他特殊立体图形的截面图形,把普通的,特殊的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四、课堂小结具反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时会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调节,或评价,或回授,或纠错,教师更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组织下一课的教学。
五、课后作业具系统性
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必须将新授知识全面的体现出来,作业难易结合,循序渐进,随时从作业中发现课上的不足或缺漏,反馈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及时补充加深,及时讲评纠正,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知识,牢固掌握知识。
第二个规律性:学生认知的规律性
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这里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非常重要。一是注重启发的策略。不要搞那么一些不大不小、不深不浅的问题不断地问学生,没有任何思考价值。我主张策略,你就有意地设置一些知识陷阱,设置一些知识墙,对学生进行激疑,引起学生深入地思考,带动整个的一堂课。二是要遵循思维的规律。我们很多老师总是埋怨学生启而不发,不配合,实际上这些老师是忽视了思维的规律。第一,打好思维的基础。第二,建立思维的层次。第三,是教给思维的方法。第四,要体现思维的发散。第五,要建立思维的结构。
第三个规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
第一,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摸准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倾向,并极大地给予满足。第二个,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譬如说课堂教学的流畅,课堂教学中语言有魅力,整个课堂教学中驾驭活而不乱,等等。艺术能够引起对人的心灵的震撼,一堂课学生上了以后久久不能忘怀,除了你那堂的科学性以外,不可或缺的是你那堂课有很高的艺术性。
第四个规律:大课堂教学的规律性
大班级怎样驾驭好课堂?我给大家提个建议,驾驭课堂是分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微观就是老师自己的教学,组织教学的能力,等等。宏观是指课堂教学的结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的效益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凡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规律的,都能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
[2]薛金星高效训练方案北京师大出版社2005年8月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122.html课堂教学的规律范文8篇
相关文章:
社会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应急预案10-05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10篇08-15
怎么写好自我介绍作文高中08-02
实用的适合早上发的早安微信问候语63条10-19
企业财务年度工作总结(十六篇)08-09
音乐治疗小组――常规活动策划书11-16
etc办理介绍信11-01
毕业联欢会活动策划书?优秀08-16
经典名著《城南旧事》读后感11-23
《穷人》原课文续写作文10-26
衡水中学作文欣赏07-23
安徽290分能上哪些专科学校10-05
学生评价评语最新9篇08-20
谜底是汉字的谜语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