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管理篇1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管理机制;发展策略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体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活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塑造积极乐观心态、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因此,对于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管理机制进行研究,积极探索相应的发展策略十分必要。
一、当前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下,身心的健康发展成为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见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不可忽视。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体育管理模式不断改革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尽快加以解决和完善,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1.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切实有效的制度是行为实施的保障。校园的体育制度对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氛围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大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的建设,为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持。
校园体育活动由于涉及的人数多、范围广、类型种类多样,对于学校的宏观调控、组织分工等方面都有着具体的要求。因而,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有利于增强高校体育文化主体的制度意识,对学生、教师的行为进行规范,保证校园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尽管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有一些关于体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制度,但大多是以教学控制为目的,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文化氛围建设上还有所欠缺。
2.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1)体育教学课程评价体系。从目前来看,我国众多高校对于体育教师教学的管理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评价管理的方式和途径也还集中在对于教学计划、教案的检查以及听课、查课等方面,评教评学也流于表面,学生反馈的信息也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评教的实质作用甚小。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使得部分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备案方面花的精力不够,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2)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将体育素质水平纳入到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之中。但就目前的体育管理模式来看,形式还十分单一,仅仅都是对学生所学的课程进行管理和考核,例如,在体育舞蹈课程中,教师主要看重的是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动作熟练程度、节奏感等,在课程的管理中也主要进行这几个方面的训练,对学生的体育精神的培养和思想素质的提升重视不够。
(3)体育文化建设经费不足。近些年来,由于高等学校扩招,大学生人数剧烈增加,这也使得高校对体育运动器材、运动场地的需求不断加大,设备的维修和更新也需要不少资金。然而由于部分高校对于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经费的紧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制约,高校体育管理和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研究
1.改进并完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
要促进高校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改革完善制度,才能确保高校体育管理的有效运行,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发展。
(1)完善高校的体育课程管理制度。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最基本的方法可以从教学上入手。体育课堂教学是目前高校学生学习体育锻炼方法、体育理论知识的基本途径,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课堂这一载体,从教学组织、课堂纪律、教学内容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并在制度的管理下增强体育教学的专业性、系统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热情。
(2) 完善体育课外运动激励机制。每周仅有的体育课程时间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加之体育课堂在时间、场地等方面的限制,既无法适应体育运动的灵活自由性,也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热情和体育锻炼需要。因此,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还依赖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及优势特点,组织符合学生体质状况和兴趣爱好的体育文化活动,并通过提供设施场地、实行激励措施等途径在制度上予以保障。
(3)加强对体育类社团的制度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校大学生接触到的体育运动形式越来越多,各类型的体育类社团不断涌现,这类社团也成了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社团数量的增加、形式的多样化和规模的扩大化就必然需要一套全面细致的制度来予以管理,可以将学生的体育学业考核、课外学分认定与体育社团挂钩,同时在制度中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以及社团成员纪律要求等,从制度层面上为体育社团的正常运转保驾护航。
2.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如前文所述,目前许多高校在教育理念、制度管理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欠缺,加上部分体育教师自身对于体育教学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导致体育课堂在教学内容上空洞单一,组织管理上略为松散。因此,要完善高校体育文化的管理,还需要从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上下功夫,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素质培训和综合考察。同时在评教评学方面予以制度上的保障,对于评教结果的反馈也要确保及时有效,防止评教流于表面。
3.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完善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管理模式
从目前来看,我国许多高校在体育管理方面的内容还比较单一,都是以课堂管理为主,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很多高校越来越注意到综合素质考量的重要性,也有了一些新的尝试和举措,但是在体育管理和综合素质管理模式上还是缺乏制度性、系统性。因此,高校应当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统筹管理,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从课堂内走到课堂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拓展素质。在组织过程中注重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使课外活动的进行更为合理有序。
三、结语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一直都是素质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之意,高校体育文化也一直是校园文化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体育文化管理制度不仅要满足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需要,也要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因此高校的体育管理无论是从管理理念、配套设施还是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应当不断与时俱进,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更趋制度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秦 勇.力效和谐: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23―125.
[2]郭鹏飞.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管理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4(35).
体育文化管理篇2
在“一体化”管理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把措施概括为“明确一个理念,做好一份计划,执行一个标准,丰富三个文化,开好三个会议”,使管理呈现科学化、标准化、严密化、具体化特点。
“明确一个理念”是指向年级教师明确“咱的年级咱的班”理念,明确地告诉年级中的每一位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年级里的管理者,在一个年级里,各位教师之间要统一标准、步调一致,要优势互补,为年级的进步与发展献策出力。
“做好一份计划”是指每学期初,年级所有教师都会在上级和学校总体安排的基础上,在广泛听取家长意见的基础上,集中研讨,确定学期工作重点与目标,制定每月、每周的工作活动计划,使年级发展有规划可依,有步骤可循。同时努力形成初中三年发展整体序列,使学校教育形成既连贯又阶段特色鲜明的整体。
“执行一个标准”是指年级对教师、学生各项管理要求提出统一标准,宽严度减少差别,有效防止教师教育管理过程中标准不统一、学生攀比等现象的发生。
“丰富三个文化”是指丰富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和个人文化。努力丰富以“尊重”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使“尊重”意识深植每一位师生心中,尤其要使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坚信,坚定地相信,每位学生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同时,努力打造“和而不同”班级文化和个人文化,班级文化班班都搞,个人文化人人都搞,这是“和”;重点要求创新,尊重学生不同的志趣和追求,这是“不同”,使学生既懂得维护群体又学会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开好三个会议”是指开好每周一的班主任会、每周末的年级教师会、每周各班的主题班会。每周一,年级主任、班主任要坐在一起,结合学校的目标与要求,对本周的任务和措施进行讨论,研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提出要采取的措施,确定哪些标准等等,达成统一的认识后不打折扣的执行。
二、“年级一体化”的精神内核
从字面去理解“管理”两个字,我们把“管”理解为“约束、控制”,把“理”理解为“捋顺、疏通”。管理不仅仅是限制、规范,更多的是沟通、理解、疏导、激发。
“年级一体化”从表面措施看侧重于“管”,但是要顺利实施必须侧重于“理”。以“尊重”为根本,以“正心诚意”为出发点,以“向上向善”为激励目标的精神内核,才是“一体化”顺利实施的保证。
“尊重”体现在尊重人的天性与个性、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师生成长规律三个方面。只有兼顾这三个方面,才能实现学生健康、快乐、自然的成长,才能使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化发展。“一体化”管理绝不是“压制”,而是“放飞”。它外在要求师生举止有礼、进退有度,内在核心却是让师生心平气顺、向上向善。
“正心诚意”由《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概括而来,强调了做人做事应采取的态度。从结果来看,“心正”才会“意诚”,“意诚”能证“心正”。教育是浸润,是爱,是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与交融,出于“心正”,方法就会多一份科学与理性;出于“意诚”,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和理解。
“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有“向上向善”的教师群体,才会激励学生也“向上向善”,朝更高的理想迈进。而教师的“向上向善”,根于学校对教师付出、成果的尊重和认可,成于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群体的“正心诚意”。
三、年级一体化的成效及反思
实施“年级一体化”管理以来,在教师层面,教师在合作中专业化获得极大发展,大大提升了业务素质与能力;在学生层面,不仅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培养了习惯,真正获得了自然、健康、快乐的生长。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年级一体化管理是这样一个事物———它的正面是严格的管理,它的背后是对“人”的关注,是人性、人文、人心。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来探索教育的真正意义,也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来引导人性,培养人格,凝聚人心,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
“教书启智,育人铸魂”,在教育的康庄大路上,爱与责任,是教育的土壤;民主与智慧,是教育的阳光雨露。我渴望创造更丰厚肥沃的土壤,渴望播撒更多的阳光雨露,为教育事业尽一份心,添一份力!
体育文化管理篇3
关键词:体育新闻娱乐化探讨
简介:
《天天体育》是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近两年主推的一档晚间体育新闻杂志类节目,每天21:25播出,时长60分钟。目前的收视率稳定在全频道前十名之内。
通过对七年来晚间档体育新闻的观察,我认为,更多地注入娱乐化元素,有助于收视面较窄的专业性体育新闻节目用轻松活泼、娱乐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会吸引更多非专业观众,提高收视率。这是目前新闻采编的趋势,也是体育回归娱乐本质的一条必经之路。
也曾有观众向我反应:《天天体育》不好看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新闻变“软”了。不再是单纯报道体育比赛的赛程赛果,而是加入了很多人文和社会的新闻,变的很杂,已经不是纯粹的体育新闻了。
我相信,说这话的一定是一个资深的老体育迷。未必年龄大,而是关注我们节目的时间长。的确,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们北京电视台的晚间体育新闻已经逐渐向“软新闻”过渡。这不是我们因为放弃了对新闻时效性的追求,而是对各种变革的顺应。
一、接收信息方式的改变使得晚间的“新闻”变“旧闻”
互联网对于传统媒体最大的冲击就在于他的“时实性”。图文直播已经成为了传统电视媒体的“梦魇”。不受时间限制,不受地点的限制,只要有一个可随时上网的移动PC,一切信息都“尽在掌握”。人们再也不用守着电视机,等着到了新闻时段才能知道一切了。当我们的《天天体育》在每晚9:25播出的时候,所有的“新闻”已经变成“旧闻”了。大众接收信息方式的改变,使得我们必须在设置选题的初期以及拍摄新闻的同时就将拍摄的重点转移到新闻的背后以及更深层次的地方,而不只是简单的赛程和赛果。
二、直播使得“新闻”真正的内含从台前转到了幕后
除了网络,越来越多的电视直播画面已经将比赛画面展示的淋漓尽致。所谓“新闻播报”也不过是将整个过程剪短重新编辑。但转播镜头之外的事情却仍旧是观众想知道的,愿意了解的。直播使得“新闻”真正的内涵从台前转到了“幕后”。刘翔是如何准备比赛的?在火箭队的更衣室里倒底发生些什么?贝克汉姆眼角的伤疤倒底是怎么来的?等等等等。当比赛结果不再是悬念的时候,观众就要顺着结果向前倒,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对事情的起因和过程的探究上。于是,原本属于专题节目的范畴的纪实性长篇报道也就在这每天60分钟的超大容量中被轻而易举的“消化”掉了。
三、改变播报风格,身体力行“三贴进”
有人说,这是一个“草根”的时代。崇尚个人主义风格。媒体是否走下神坛,用一种更平易近人的方式播报新闻,将决定这个媒体的受众是小众还是大众,这也就意谓着收视率的高低。党中央要求在各项工作中实行“三贴进”原则:即“贴进群众、贴进生活、贴进实际”。而在《天天体育》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则要求自己的记者和编辑在做节目的时候把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到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没有人愿意在辛苦了一天之后再看你板着脸说一些已经从各种渠道知道的消息。改变居高临下的写作态度,会吸引更多非体育的观众群。
“严肃”是此前电视媒体的主流,随之培养出来的新闻制作惯例也是正襟危坐,一丝不苟。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
与严肃的时政新闻不同,体育新闻本身就是一种娱乐。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并只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回归娱乐的本质不但是观众的要求,更是媒体服务性的一种体现。全球管理权威之一达文波特曾在其畅销书《注意力经济》中这样一针见血地写道:“在新的经济下,注意力本身就是财产,金钱将与注意力一起流动。”没人愿意在休息的时候仍旧被紧绷着看新闻,快乐的“软播报”也一样可以给观众带来欢娱。而欢娱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就是收视率,而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收视率就是生存的硬道理。
但是在新闻娱乐化的同时,我们也要守住一个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底限。近期姚明在上海参加一个新闻会的时候说:“结婚是我的私事,请媒体守住自己的道德底限。”的确,在新闻作“软”的同时,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向“狗仔队”风格靠拢。但新闻的故事性不代表个人隐私,文学性不代表肆意遍造。目前我国媒介正处在转型的特殊时期。原已建立的价值体系瓦解了,而新的价值体系又没有建立。在变革的面前,旧的制度轰然倒塌,新的制度尚未完善,生存竞争给媒介带来了各种巨大的经济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媒体难免会遇到多方面的困难,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新闻媒介所带给人们不安于现状的强烈愿望,既可变成改革现状、造福社会的力量,也可以诱发个人不切实际的求名、求利、求享乐的个人欲望。关注明星私生活、放弃正常的新闻播报转而向八卦、性、丑闻等“爆料”新闻靠拢,就会丧失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
我国的媒介具有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并进,始终要强调媒介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证了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新闻始终占领着我国媒介的主阵地。
体育文化管理篇4
200*年,我县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及主管局的领导下,在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和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以全国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行动为契机,大力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较好地完成了上级部署的各项工作。全年,共出动检查900人次,检查经营单位230家次,取缔无证经营单位2个,办结行政处罚案4件,罚没款3000元。收缴、销毁违法音像制品约500余盒(张);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使文化市场得到繁荣发展,全市零售出租单位从2003年底的8家发展至18家,音像市场经营单位“滥、小、差”的状况得到明显改观;自主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以来,与市区两级公安、信息管理、工商部门密切配合,做了大量的调查摸底和联合执法工作,并全面开展了网吧重新审核登记工作。全市文化市场的净化程度有较明显的提升,发展有序,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整体形象有较大的改观,县文体局在执法目标评选活动中获优秀。
一、领导高度重视,管理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200*年,主管局领导局派送稽查人员到南宁参加全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外,全部人员还参加了县政府组织的行政执法资格考试。配备并更换了一批办公、电脑设备。通过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更加完善,依法行政有所加强,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我局在县政府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试中获得了较好成绩。
二、理顺管理体制,市场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200*年,加强对了音像市场管理体制。为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效率,摸清了音像市场家底,掌握了全市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的总量、项目分类、经营规模、布局等第一手资料,并通过重新审核登记工作,压减了一些不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音像零售、出租经营点,治理了“滥、小、差”,为今后的音像市场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网吧专项整治”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对网吧管理体制。根据我县“网吧”实际存在的问题和管理现状,我局与公安、消防、工商部门联合执法检查,规范整顿方案,随即着手网吧的规范整顿工作,使网吧行业逐步得到规范化。
三、大力整顿治理,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版权所有净化。
(一)音像市场。县区的一些音像制品被责令停业后,不法经营者在原集中经营场所周边聚集,从事地下经营。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坚决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多次组织稽查力量冲击原集中经营场所。对还没有办理音像制品许可证的经营户,我们采取了先发通知书,后派稽查人员上门做思想教育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许多原来怀有侥幸心理不办理许可证的经营户都办了证。全年共查获500(张)违法音像制品案8起,最多的一次查获100盒(张)。目前,音像市场稽查力度明显加强,不符合重新审核标准的经营点正在被逐家监督关闭,音像制品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得到遏止,市场净化程度有所提高。
(二)网络文化市场。200*年,与公安、消防、工商部门一起,对全县取得合法经营资格的4家“网吧”统一做了相关信息、数据的档案,为网吧管理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国务院及文化部“网吧专项整治”颁发后,立即根据文件精神所赋予的管理职责和文化部、自治区、市有关文件精神,一方面暂停“网吧”的审批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对网吧的巡查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规经营行为。在6月至12月共出动检查人次,检查网吧家,对不符合安全规定的2家场所提出了限期整改的要求,并关闭了1家无证网吧。全县发动了“零点行动”,岑忠敏局长及局分管领导黄晨曦亲自带队,在工商、公安、消防等部门的配合下联手出击,持续整治,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成效和社会宣传效果。在此几月的时间里,联合执法出动检查120余人次,检查网吧30余家次,查获的违规经营单位4家全部予以立案,对4家违规经营单位共罚款3000元。
四、规范行政行为,文化市场初现繁荣
通过200*年的机构改革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各地的行政审批和执法检查行为进一步规范。随着行政行为的逐步规范和执法力度不断的加大,“一手抓治理,一手抓繁荣”已初见成效。在各级文化部门鼓励、支持下,一批有经济实力、运作规范、信誉良好的经济实体开始投资文化产业。本地民营企业投资:黄青云开办的“一木网吧”、“凌科数码”、“翰林书屋”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许多单位和民营资本开始看好音像市场,纷纷投资正版音像制品经营,以先进的业态和规范的方式投入经营。这些先进、规范的正版音像企业的兴起。较大规模正版音像制品经营活动填补了打击盗版制品后形成的市场需求空缺,支撑了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发展。通过近半年的整顿规范,网吧经营条件基本好转。县区最大的网吧,经营面积达400多平方米,配置电脑100多台,经营环境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违规经营行为正在逐步减少。“压缩总量,调整结构,规范发展”的工作思路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文化市场的繁荣初步显现,为下一步文化市场从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从总量扩张向层次提高打下了基础。
五、注重宣传教育,发动社会各界参与
开展了众多文化市场法制宣传活动,如文化部门与各乡镇联合举行了10余次文化三下乡活动,并把有关法律法规通过歌舞、小品等精彩表演送下乡进行宣传,即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又较好的宣传了有关法律法规。200*年10月,并在在县文化广场的宣传活动现场设立了法制咨询台、播放专题宣传片,分发宣传资料,悬挂标语横幅,陈列宣传板报,进行鉴别非法音像制品讲解,很受群众欢迎,并现场接受群众举报。在国务院、文化部开展“网吧专项整治活动”的几月时间里,各种媒体宣传、解释《条例》、公布举报电话等共计4篇次,宣传广告,并与当地电视合制作了“让未成年人远离网吧”的专题节目。全县每个网吧主要经营负责人都接受了《条例》的学习培训,每家网吧都在入口处悬挂了统一制作的“未成年人禁入”警示牌。
此外,还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关注、监督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如我局举办了**县加强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现场会,聘请了一些退休老干部作为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进一步加强、完善义务监督员队伍的工作。组织了经营业主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组织义务监督员检查市场。局分管领导黄晨曦副局长还与教育、卫生、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走进乡镇许多中小学校为学生进行知识讲座,受到了强烈反响。许多地方还采取张贴宣传画、散发宣传材料、公布举报奖励电话,联合县教育局、团市委和中小学校开展“未成年人告别网吧行动”现场签名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活动。
纵观全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管理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总体推进不够,全市文化市场管理执法队伍力量、经费仍严重不足。市场规模和发展态势与管理力量严重不相适应,影响了文化市场的规范、净化工作。
体育文化管理篇5
【关键词】创新精品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成果背景
(一)社会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进一步加强,我国会展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展览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可以说,我国会展产业形态已经基本形成,大多数城市展馆在建设中将展馆规模、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会展附属范围等联合加以考量,展馆建设为会展城市的定位树立了标杆,不再仅仅是城市的标志,而是将其主要功能与城市发展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三门峡文化体育中心会展工程的建设改变了豫西地区无大型场馆的历史,同时是提升城市品位和区域性竞争力的地标性建筑,是巩固三门峡市黄河金三角地区中兴城市的战略需要。
(二)行业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尽快形成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解决施工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难题的关键举措。另外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的施工企业,也应该及时开发、积累相关管理技术和施工技术手段并形成相应大型场馆工程项目建设的成套管理和施工技术,作为以后类似工程建设的示范,以提升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其生产力,促进整个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降低大型工程的建设成本。
(三)工程简介:三门峡文化体育中心会展工程位于市区西部,南临涧河,西接209国道,东北与甘棠路、五原路相邻。该方案设计金盆聚宝,会展中心大致成梯形,总体形状成元宝形。会展中心建筑面积98928m2,建筑物长279m,宽121.5m,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高度24m,框剪结构,屋面为管桁架结构。会展中心由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科技活动中心三大功能区组成,其中会议中心含1036个座位的多功能剧院一座,620人宴会厅一处及多种规模的会议室;展览中心拥有800个国际展位的展厅和城市规划馆等;科技活动中心主要包括科技中心、群众艺术中心、报告厅等。
二、选题理由
三门峡文化体育中心会展工程是三门峡市“地标性”建筑,设计理念先进,设备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具有体量大,质量目标高、科技含量高等特点。无论是从该工程的社会影响程度,还是就其建筑规模大小,作为地级市的重点项目,其施工管理实践活动都是影响巨大而深远的。
三、实施时间
实施时间 2010年3月―2012年4月
分阶段实施时间表
管理策划 2010年3月―2010年4月
管理措施实施 2010年3月―2012年1月
过程检查 2010年4月―2012年1月
取得成效 2011年7月―2012年4月
四、管理重点与难点
1、基坑深,标高层次多,覆盖范围广。本工程剧场升降舞台区域基坑深达-16.7m,其东西两侧的乐池、绘景间等功能用房基坑埋深为-12.6m、-12.3m,排风风沟埋深约为-8.9m,而大面积地下室基坑埋深约-7.9m、-6.4m不等,标高层次很多,施工时基坑支护、地下室结构、外防水、回填等穿插工序较多,相应增长了施工周期。且基坑覆盖范围较广,地下建筑面积达35500m2,因此基坑工程的安全和风险管理具有挑战性。
2、结构体型复杂,高支模安全措施要求高。会议会展中心工程集会议、剧院、展厅、科技、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结构体型较为复杂。尤其是会议室、剧场升降舞台、会议大厅、高架坡道等多个区域,跨度大,净高高,结构施工时其模板支撑高度均超过8m,其中会议大厅屋盖高度达到19.5m,屋框梁尺寸400mmx1200mm,属于典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这些高大空间部位的结构模架工程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
3、防水工程施工面积大,施工质量要求高。该工程主要防水部位为地下室防水、屋面防水、卫生间、及其他功能用房防水等,其中地下室结构外防水面积约46190m2,屋面防水9690m2。各部位防水做法不同,涉及到的防水材料也很多,施工质量要求更高。
4、钢桁架结构楼盖、屋盖设计复杂,不但结构跨度大、构件体量大,而且覆盖面广,各区域技术条件差异大,桁架悬挑长,吊装就位难度大。该工程钢结构包括屋面管桁架结构、屋面H型钢桁架、楼层H型钢桁架及少量劲性钢骨柱、钢管柱等。屋盖钢结构分为A、B、C、D、E五个区,覆盖展厅区、科技区、宴会厅、剧场及造型结构等。范围广,与土建穿插界面较多,相对其安装作业面受土建进度的影响较大。同时钢结构的安装进度,又直接影响到金属屋面、幕墙等护工程以及室内安装、精装饰等后续专业的安排,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钢桁架结构施工是结构工程施工阶段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5、机电工程具备集中性、全面性、复杂性等特点。机电工程除常规的机电专业外,还包括大剧院舞台灯光音响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LED显示系统等,机电系统管线比较密集,尤其是设备管廊及公共走廊等部位,各专业管线均要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布设,这样既要解决管线间的标高、位置上的矛盾,还要考虑吊顶标高,因此,管线综合平衡技术是机电安装的关键。
6、建筑节能与环保要求高,应用四新技术多(推广应用建设部十项新技术9大项 22子项)。在全球提倡节能环保的大环境下,本工程采用保温岩棉板、保温砂浆等材料进行建筑节能保温环保设计,建筑节能保温工程量大,施工质量直接影响节能效果,是工程重点。同时,高性能混凝土、升降舞台机械、大跨度张弦管桁架屋盖、中空低辐射玻璃幕墙、断桥型中空玻璃门窗、铝镁锰板、蜂窝铝板、聚碳酸酯阳光板等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对实现既定的创优目标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7、总包服务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总承包沟通协调、安全管理工作量大。由于本工程所涉及的专业较多,按照合同约定,部分专业及设备是业主单独通过招投标来选择的分包方,从而加大了总包方管理工作的难度,尤其是高大空间智能灭火、消防喷淋系统、安防系统工程量大而复杂,管线排布密集,预留预埋多。
8、在成本管理和材料采购上,由于三门峡文化体育中心会展工程结构体型复杂,工程量大,设计变更多,工作难度对人工成本的影响大,同时由于工期紧,应用新材料多,而工程的不规则造型对材料的规格要求较高,材料的采购、运输、保存成本较高,进度控制困难。
五、管理策划及创新
(一)、全面策划。开工伊始,总包项目部本着对重点工程、地标性建筑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大纲、创优策划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入手,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制定各项施工方案和措施,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相应责任,以此对施工全过程和各个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与管理。对项目管理目标、难点、重点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从“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策划,以确保四大管理目标的全面实现。
体育文化管理篇6
关键词:文化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机制 以人为本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本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随之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文化管理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塑造共同价值观为目的的管理模式,它被许多学者称为“基于价值观的管理”。管理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进行的活动,任何的管理活动都包涵着对人性的握持和对人性价值的道德追求。所有的管理系统也都是以人为构成要素主体,由人来运营并为人服务。教育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协调组织教育系统的各要素以期达到教育管理的目标。人在教育管理系统中处于的核心地位,是其他要素的协调统摄者,也是整个教育管理系统中的主观能动者。高等院校是传播先进知识和文化的重要场所,由此,作为一项人类基本社会实践活动的高等教育管理,走向文化的管理是必然的选择。
一、文化管理以及高等教育文化管理的阐释
每一种管理理论的诞生,都和其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情况可一直追溯到工业文明的开始时期。综观管理思想的发展史,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文化管理”理论,是继管理之父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30年代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之后逐步产生和形成的管理理论,它力图进一步纠正、补充其他管理理论的不足而进行最新的探索。对于什么是文化管理,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探讨。朱仁显(2003)认为文化管理是一种对文化产品进行传播和共享的管理;季萍(2004)认为文化管理就是对组织文化进行的管理;同年,孙鹤娟(2004)认为文化管理就是“人化管理”,从人自身角度为出发点,借助管理主体与对象主体间形成的文化力来实现最终管理目标――人的价值,是一种尊重人性的管理。罗登远(2005)认为文化管理是借助于组织文化的影响力来进行管理的,是一种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同范畴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它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以师生价值观念和信念确立为核心,通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的一种管理理念。刘德忠(2006)认为,所谓文化管理,就是指政府文化管理职能部门依据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国家的各项文化事业实行规划、组织、调控、引导和监督的一种行政行为。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1932年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在其《教学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一书中首次使用“学校文化”一词。他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同时,哈佛大学校长中心创始人巴茨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在这里我们做事的方法’……学校的文化是一个深深植根于组织核心的关于标准、态度、信念、行为、价值、仪式、传统等的复杂形态。”高等教育是人类文化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文化则对高等教育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管理是管理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对教学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以达到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获得教学工作的最佳效益,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有学者曾提到:“文化管理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表现出来的优化作用,从对管理理念的正确引领作用,到对管理效率的科学强化作用,再到对管理过程的高效校正作用,都说明它优于以往的任何一种管理方式”。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在尊重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把文化管理模式运用于高等教育管理之中,通过借助一些含义深刻的文化符号系统,建立其组织成员共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拥有引领社会文化潮流使命的文化组织,形成共同认可的组织文化力量,使得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管理者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达到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二、以人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文化管理本质
管理原本就是一种文化,它既源于文化又创造文化。《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中指出:“管理思想既是文化环境的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同时,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葛新斌(1997)在《试论人性假设问题的教育管理学意义》一文中认为,管理思想史中的几乎所有管理理论,相互交织着沿着人的系统的社会与心理问题不断向前推进。管理学家西斯克也曾在《工业组织与管理》中提出:“每一种管理行为都是以一组有关工作性质和人类本性的含蓄假设为基础的”。
文化管理认为,人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文化的力量来引导,建立起组织和成员内部认可的文化环境,协调和谐的人群氛围,自动地调节组织和成员的心态和行动,并通过对这种文化氛围的心理认同,增强群体凝聚力,使得组织和成员具有一定的归属感,随之逐渐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使群体能够产生最大的合力。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社会经济、政治的核心,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人的根本就是文化意识和精神能动。把重视人的价值提高到一定的高度进行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组织和成员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使组织和成员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这样才能不断增强组织的内在活力并且实现既定的目标。
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和其他的管理系统一样都是由人和物这两个主要系统所构成,人在教育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其他要素的协调统摄者,也是整个教育管理系统中的主观能动者。所以,无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人都在教育管理系统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所有的管理系统都是以人为主体要素构成的,由人来运营并为人自身服务的系统。由此,教育管理系统中人的系统作用可见一斑,教育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协调管理系统各要素以求有效达成管理目标的活动。“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人只能从人的角度去思考一切、判断一切、评价一切、选择一切”。管理是人类整个实践活动主体能动性的突出反映,人的能动特征,是教育管理中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教育系统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对于物质系统以及人系统与物系统是否能有效和谐使得人系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文化管理视野下高等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
“机制就是根据事物要素之间变化的原理,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有意识安排的组织设计”。由此,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就是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各种要素等在管理活动中为了保证高效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而进行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等的一种组织设计。
1.以价值观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管理目标
所谓的价值观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主体对自身需求对于客体的总的看法。文化管理要求组织中成员个体的价值观和群体的价值观,依靠组织价值观的引导而整合,从而构建属于该组织的价值观。
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为无不受到社会观念和自身情感的驱使,为了更有效地树立以价值观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一方面,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管理者应该尊重个体的价值观,满足他们的物质精神需要,并较好地为他们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管理活动要建立组织共同价值观,把现在分散的、独立的状态凝聚成一个组织,促使个体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相统一,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效率。
高等教育管理是一个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的庞大体系,不同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准则,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各自内部和相互之间又存在着不同的矛盾,这也即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冲突。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因为各自的生活条件以及生活经历、经验等各种不同的因素,导致各自的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由于高等教育是先进文化的标志性成分,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更是在先进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断言,没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就没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先进文化,也就没有代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
2.以刚柔相结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管理内部组织
文化管理注重柔性管理,也就是软管理,但是对于软要素的强调并不是意味着对硬管理即刚性管理的忽视。所谓软要素指的是管理活动诸要素中人与人之间直接相关的因素。西方国家的理论界曾经对管理中的要素进行过分类。沃特曼就曾认为“管理要素可以分为结构、策略、人员、管理作风、制度与程序、指导性观念和共有的价值观”。其中,结构,制度与程序,策略是硬要素,其他如指导性观念和共有的价值观、人员、管理作风等都是软要素。就高等教育管理而言,硬要素较为直观也比较容易操作,而对高等教育管理效果较为明显的软要素则不好掌握和操作,其效用也比较长,又往往是潜在的,短期内不容易察觉和进行评价。
软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在人们自身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基础上,对管理对象往往采取非强制性措施,从深层次中挖掘出人的一种内在潜力和创新精神,使被管理者能够自觉提高自身标准,在工作学习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的一种管理形式。它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落脚点,它满足被管理者的高层次需要,能够增强被管理者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硬管理则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监规纪律等来强制性地约束被管理者的行为,使被管理者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保证教育管理活动拥有比较稳定良好的秩序。在硬管理中,明确的规章制度、严密的组织结构、统一的领导以及理性的处理是其核心内容。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对被管理者进行评价主要是以具有统一标准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以此来减少因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因素给工作学习带来的不均,以便体现出管理活动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对于高等院校的人们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硬管理将会带来一种相对的安全感,能使人们不必花更多精力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只把重心放在工作学习上,这样把工作学习做好就相应会得到应有的肯定。
在传统管理中存在着重硬轻软的现象,随着在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软性因素正在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学校管理更需要的是软管理和硬管理的相互结合和优势互补。因此,高等教育管理机制的转换还有一个刚柔并济相结的问题。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两者都各自拥有优缺点,对任何时期的管理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也决不可回避这两管理思想。我们不能排斥刚性管理,更不能只用柔性管理来取代刚性管理。没有刚性管理,管理工作必然是无序和混乱的,柔性管理也因此必然会失去立足点;没有柔性管理,管理工作必然是空洞和乏味的,刚性管理也必不会有很大的提升与发展。因而,在我们的高等教育管理中,必须要坚持刚柔并举、刚柔兼济,以求取得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管理并不是一味地要排斥硬管理,它并不反对管理制度和制度的建设,相反的,软管理的实施依赖于学校制度的保障,硬管理也需要管理中软要素的引领和带动,从而将高等院校的规章制度内化成为内部组织的自愿和自觉行动。
3.以教育性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管理评价
评价是建立在事物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基础之上的,根据主体需要的某种价值观对事物及其属性进行判断。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定义为“教育评价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那么,高等教育管理评价就可以是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管理主体,根据其需要的价值观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事物及其属性进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判断。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的评价活动中,我们势必就得要认清评价主体、评价主体的需要以及对客体事物及其属性的认知这三个关键因素。
高等院校多年来在对待评价结果上已经非常习惯将注意力集中于办学档次上,极少关注于评估结果中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更不用提到有所强调或者是作出一定的引导描述和说明。“世界(事物)就是它向我们显示的那个样子,世界(事物)的意义,只有生活于其中的人才能‘读懂’”,而且必须去“体验”这个“世界(事物)”。如“‘科教兴国’所反映的是教育对‘兴国’的价值,但是,要实现这个价值的前提是发展‘科教’。发展‘科教’的一切行为是否有价值,只能以‘科教’本身的需要来判断”。毋庸置疑,高等教育管理具有教育性。从高等教育管理原始就具备的教育性视觉出发,以具有人性的生命价值体为主体去评判高等教育管理活动这就是一种回到事物本身去的现象学评价思维方式。这种评价的立足点是从高等教育管理本身具有的教育性出发,注重反映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及其他相关要素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自身的价值体现,从而对现实的教育管理活动进行批判和反思,促进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评价往往是管理层的主要工作,往往造成因管理者的个人喜好进行评价,导致所要获得的信息不充份等因素而影响了被管理者的行为,甚至还会由此抑制被管理者的创新精神。高等教育的利益主体是多重的,在实践活动体系中,评价活动的最根本的功能就在于发现价值,把握其属性和功能是否符合或部分符合高等教育价值主体需要。不仅如此,这种评价的价值从价值取向上表现为以教育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不仅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而且体现出很大程度的深刻性,尊重了作为教育活动中主客体的人的自然发展,也强调了高等教育管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使教育管理中的核心价值得到突出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罗登远.浅谈学校的文化管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9):85-87.
[2]刘德忠.文化管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17.
[3]Roland S.Barth.The Culture Builde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02,5(8):6-11.
[4]孔杰,曾维和.非盈利组织的文化管理及机制转换[J].学术研究,2004,(11):84-88.
[5]孙健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2-4.
[6]西斯克.工业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01.
[7]袁贵仁.人的哲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1.
[8]吴礼民.论管理机制与创新[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0,(4):41-44.
[9]彼德斯・华特曼著,尉蛟译.追求卓越[M].台北:长河出版社,1974.31.
[10]杨晓江.教育评估的科学性与科学的教育评估[J].教育研究,2000,(8):33-36.
[11]张巽根.教育是什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234.
体育文化管理篇7
【关键词】文化管理;远程教育机构;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90―03
自1999年国家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以来,至今共有68所高校经教育部批准成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模式与管理方式。文化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是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之后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将其引入远程教育机构,在远程教育机构管理中实行文化管理,能够提高远程教育机构管理的效能和机构运作的效率,并提升远程教育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一 文化管理的内涵
文化管理理论是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最早出现在美国管理学家特伦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于1982年合著的《企业文化――公司生活的典礼和礼仪》一书中。文化管理就是通过培育、凝练组织特定的文化,来引导、约束组织人的行为,使之朝向组织的预期目标前进,从而达到管理组织的效用。[1]文化管理是一种以文化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它摒弃经验管理的“人治”和科学管理过于强调规章制度的“法治”,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入手,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是一种基于对人价值观的管理。文化管理理论的主要基础是组织文化理论,文化管理把组织人看成是“文化人”,组织人的思想、行动受一定组织文化的引导和约束,认为一定的组织总是某种文化中的组织,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是以组织的文化为基础的。[2]文化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 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文化管理强调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归属点,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坚持把人作为管理工作的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性,想方设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组织目标的实现和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文化管理充分发挥了文化覆盖人的心理、生理、人的现状与历史的作用,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全面地显示出来。[3]
2 文化管理是一种“软管理”
文化管理以文化为基础和载体,重视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价值观、品德规范、组织氛围、管理艺术等软要素,依靠人思想的交流,价值观的认同,感情的互动和风气的熏陶等非强制性和非物质手段的投入,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引导和软约束性作用,是一种柔性和人性化的管理。
3 文化管理是强调非理性因素的管理
人是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主体,具有非理性的一面。文化管理考虑到人的复杂性,强调自由、意志、情感、意识、性格等非理性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主张尊重人格,适应人性,尊重人的个性,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组织成员自觉认同组织目标,并积极投入实践活动。
二 实行文化管理是远程教育机构管理的新思路
1 文化管理理论对远程教育机构的适用性
文化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4]远程教育机构具有的一些组织特性使得文化管理理论能够与之相契合。
首先,远程教育机构的主要业务是教学,远程教育机构作为一个培养人才、传承人类文明的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实体、文化组织,它是以文化为中介培养人、塑造人的机构。文化组织实行文化管理,能够构建更符合组织管理要求的内部管理框架,远程教育机构与文化本身具有的密切联系决定了文化管理对于远程教育机构的适用性。其次,远程教育机构的从业人员主要由从事教学、教学管理、研究、技术等职能的人员构成[5],管理的对象是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作者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更强,更容易受组织文化的影响,更注重追求作为非理性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因此,文化管理以人为中心,强调非理性因素的管理方式适合远程教育机构的管理。再次,远程教育机构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开放性和多层级性,其分支机构、员工、学生和相关机构在地理上分离,且各层级的组织都是独立的利益群体[6],组织表现为一种松散的联合,但是远程教育机构又必须进行有效的集中以整合组织的全部活动。文化是整合一个组织机构的重要力量,因此,文化管理符合远程教育机构进行组织整合的要求,文化管理通过文化的凝聚、软约束作用,从而达到整合全体成员行动,完成组织目标的目的。
2 远程教育机构实行文化管理的意义
(1)减轻远程教育机构管理的压力
远程教育机构中严密的组织结构,周密的工作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分工责任等管理方式对人起到的是控制作用,而文化管理通过文化的规范、约束与导向作用,使得机构成员形成一种出于习惯和自然的约束力,而非被动地接受管理,从而减轻了远程教育机构管理的压力。
(2)提高远程教育机构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在远程教育机构中实施文化管理,能够营造出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产生一种宽松自主的环境氛围,在这种环境下能够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工作潜能,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提高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
(3)对远程教育机构的成员具有凝聚作用
在远程教育机构中实行文化管理,机构成员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工作作风和行为方式,通过文化的导向、凝聚作用,使得机构成员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为机构目标的实现而共同奋斗努力,从而使得远程教育机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利于提升远程教育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三 远程教育机构实行文化管理的思路
1 发挥远程教育机构领导者与管理者的作用
远程教育的成功取决于高层行政人员的领导和管理,以及良好的管理模式。[7]在远程教育机构中实行文化管理,要充分发挥领导者与管理者的作用。
首先,远程教育机构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转变管理的思路。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管理,文化管理中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充分尊重教职员工的主体地位,要树立民主管理、重激励、重自律的管理思想。领导者和管理者不能一味地采取控制的手段,只注重管理的量化,只考虑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而是要通过诸多丰富的非理性因素,如:价值观的培育、良好人际关系的创建等,来营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的工作氛围,使教职员工能够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激发教职员工工作的热情。其次,远程教育机构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对远程教育的理念、模式、评估体系等有正确的理解,能够明确远程教育机构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并善于将远程教育机构的发展目标转化为机构成员所认同的办学信念。再次,远程教育机构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关注机构内部成员的情绪、心理的变化;要有一定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能够以自身的品格、修养、风范等为教职员工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职员工的行为方式,对整个组织机构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2 塑造远程教育机构共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导人行为的一系列基本准则和信条,一个组织的价值观是该组织对于内外部各种事物和资源的价值取向。[8]远程教育机构的价值观是远程教育机构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是远程教育机构办学经验的升华。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为该组织全体成员指明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影响着组织成员的日常行为与精神追求,在远程教育机构中实行文化管理,就要确立远程教育机构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形成在远程教育机构内部适用的一系列准则体系,实现对远程教育机构成员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塑造远程教育机构共同的价值观,首先要把握远程教育的特征,明确远程教育机构与传统高校教育模式的区别,构建远程教育机构成员主导性、普遍性的价值观,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观和摒弃功利主义的质量观等,以此来提高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促进远程教育机构的长效发展。其次,要将远程教育机构的办学理念转化为机构成员普遍认同的观念,进而内化为机构全体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职业信念,使机构成员对远程教育机构产生认同感和精神激励,共同追求远程教育机构办学目标的实现。再次,塑造远程教育机构共同的价值观,要注意机构个体成员的价值观与机构整体价值观的统一,要进行远程教育机构价值观的整合,将机构成员个人的价值观与机构价值观相结合,以组织机构共同的价值观为机构每个成员提供行为导向。另外,远程教育机构共同价值观的塑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采用强制、单一灌输的方式来实现,而是要通过机构成员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宣传引导,促使机构成员对远程教育机构价值观的不断领悟、内化和认同。
3 创设有利于实行文化管理的远程教育文化
文化管理是通过文化的导向、规范、激励、凝聚、约束等来发挥管理作用的,远程教育机构实行文化管理,就要创设有利于实行文化管理的远程教育文化。
首先,要加强远程教育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管理的必要条件,加强远程教育文化建设是远程教育机构实行文化管理的有效途径。远程教育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校园文化、技术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服务文化、质量文化等,创设有利于实行文化管理的远程教育文化,就要建设高品位的远程教育文化,形成远程教育文化体系,丰富远程教育机构教职员工的精神内涵,提升其文化品位,为远程教育机构实行文化管理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其次,创设有利于实行文化管理的远程教育文化就是要努力营造文化管理的氛围和环境。远程教育机构要整合机构的办学思路、发展目标、机构共同的价值观、管理制度等,形成远程教育机构独特的、相对稳定的文化氛围,从文化的角度协调远程教育机构内部关系,使机构成员对远程教育机构产生归属感,将机构成员与远程教育机构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再次,创设有利于实行文化管理的远程教育文化需要远程教育机构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远程教育机构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为机构成员参与远程教育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调动机构成员参与远程教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全员参与远程教育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民主的工作氛围,增强机构成员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形成能够更好地实行文化管理的远程教育文化。
4 促进远程教育机构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有机结合
制度保障是文化管理的基础保证,远程教育机构实行文化管理并不是完全不需要制度的约束,而是要促进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有机结合。制度管理为远程教育机构整个组织机构的管理构建了框架,规定了管理的目标、内容,事先制定组织严格的行为准则和奖惩依据,以各种规章制度去约束组织成员,从而使得整个组织机构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和工作;文化管理则通过价值引领、环境熏陶、榜样示范等方式对人产生导向作用,使组织成员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制度管理是务实的,管理组织成员的具体行为;文化管理是务虚的,管理组织成员的道德追求与精神,是对制度管理的一种补充。
在远程教育机构管理中,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要进行有机的结合。首先,要制定确保远程教育机构各部门职能正常发挥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规章制度,如资源建设制度、教师聘用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制度等,使机构成员形成稳定的心理认同,增强机构成员对组织的信赖感,从而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其次,远程教育机构共同的价值观要渗透、体现在各种制度当中,文化管理的思想要体现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远程教育机构制定出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机构员工的个性,能够充分调动机构员工的积极性,并通过文化的引领、导向作用,推动各项制度更好地执行。总之,在远程教育机构中要将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文化管理有机结合,“刚柔并济”,从而使得管理的效果最大、最优化。
参考文献
[1][2]蒋喜锋,游美琴.浅论大学的文化管理[J].江苏高教,2008,(4):96-98.
[3] 陶然.学校文化管理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6-7.
[4] 张德,吴剑平.文化管理――对科学管理的超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7-30.
[5] 杜若,王迎.探析远程教育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08,(10):87-90.
[6] 罗义,施志毅.试论远程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J].中国远程教育,2005,(6):22-24.
[7] 蔡永•布拉马旺.泰国开放远程教育机构中的领导与管理[J].中国远程教育,2003,(10):28-33,41.
体育文化管理篇8
关键词:体育拓展训练 企业管理 执行能力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执行能力问题引起了企业越来越广泛地关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战略资源,成为现代企业必须坚持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职工体育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这里所说的职工体育文化,实质上就是企业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在职工体育文化发展的浪潮中,体育拓展训练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备受关注,成为各类企业不断追捧的对象。在现实中,体育拓展训练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和价值。一方面,它可以极大地丰富企业职工体育文化,加速企业文化的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它可以充分激发员工的智慧潜能,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基于此,本文以企业管理执行能力为切入点,从内涵、关系、作用三个角度,对体育拓展训练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企业执行力的相关概念
执行能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采取行动解决组织关键问题的能力,是评估组织运用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目标能力的一种方式。任何组织的成功都依靠其成员识别与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解决组织问题与抓住机会的能力,对赢得核心竞争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执行能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21世纪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如何加强企业管理者的执行能力,一直是个长期困扰着当前企业管理者的问题。计划经济发展而来的国企,其内部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裙带关系、人际关系都制约了企业执行能力发挥。当前国企中依然存在计划经济的印迹,一些高层管理者把雄伟的企业战略下达到中层和基层后,常常是“只打雷,不下雨”,最后是“大好事业,付之东流”,成为“策略上的巨人,执行上的矮子”。有些企业管理者经常感到很忙,像做“救火队员”,在谈到执行能力难以兑现时,经常简单地把问题或者错误归于下属的素质和能力差。然而,近年来多起重大事故( 如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 ,则突显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落实的事实。
二、改善企业执行能力的重要意义
第一,以企业管理者执行能力和水平为切入点,对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企业和完成企业目标过程所遇到的现实情况和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企业管理者自己从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困扰企业执行难的问题症结所在。企业管理者通过计划的实施,从每一个步骤环节中发现阻碍和制约执行能力发挥、贯彻的因素,从而花费更多的注意力在这些关键因素上,避免了浪费,找出切实可行性的方法来改善企业执行能力水平。
第二,提高企业管理者执行能力,可以将企业高管从复杂的小事中解脱出来。许多组织的管理者致力于日常枝节事务,而忽视了对组织愿景的分析研究。这样的组织往往看上去管理得很好,但人们已经无法顾及企业的梦想变成现实,企业管理者的目标和指令也就无法成为实际,使其管理者的执行能力大打折扣。
第三,改善企业管理者执行能力,将促进组织内部的平等和团结。执行能力强的领导能把组织成员维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或团队。然而,许多企业高级管理者有一个误解,他们只是在字面上把他的组织成员队伍称为团队,而一个真正的团队只会在拥有执行能力的企业管理者的领导下发展壮大。
第四,改善企业管理者执行能力,将使领导了解下属能力,并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下属。作为一个高层管理者,要使自己胜任职位,必须创造一个由属下和助手组成的“执行精英组”,这个组的成员在他们自己的知识领域上均强于其领导,那么,许许多多的具体事务便可交给他们去很好解决,而不必全部不分主次地堆在高管的办公桌上,而高管们也就有精力去研究那些关于企业未来的战略和思维了。而得到高管扶持的精英组也将在实际工作中迅速提高能力,那么其管理者的执行能力也会迅速提升。
三、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关系
1.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体育文化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但是,体育运动是一种文化现象,这一观点得到了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在体育文化内涵方面,学者卢元镇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指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理想、体育价值、体育条件、体育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在他看来,现代体育文化有两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一个是竞赛,另一个是参与。而我们经常倡导的竞争意识或者奋斗精神,正是体育文化的现实价值之所在。
关于企业文化的内涵,专家、学者们也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从总体上看,他们的观点趋向一致。实质而言,企业文化是信念、价值观、符号、仪式、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企业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一切文化的总称;而狭义上的企业文化主要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关于企业文化内涵,现实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同心圆说”。具体而言,企业文化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要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来把握该系统。而且,这三个层面是循序渐进的,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对于任何性质的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其灵魂,是关系到其生死存亡的管理文化。企业文化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既可以增强员工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还可以实现企业及员工的全面发展。因此,任何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与价值。
2.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辩证关系
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两种不同文化形态。但是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对于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而言,同样也存在着联系。两者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体现了彼此间的融合。增强企业效益是企业文化的一项突出性目标。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其决定性因素在于广大员工,而塑造和发展员工又是体育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发展体育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潜能,增强员工的创新能力,塑造员工的精神风貌。可见,体育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有益补充。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体育文化活动的推动;另一方面,体育文化建设也需要企业文化环境的烘托。进一步讲,让顾客满意是企业始终追求的目标。因为,企业文化建设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换句话说,“以人为本”就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所在。而体育文化也倡导强身健体,将人永远放在首要位置。另外,体育中的“体”字,是“人”与“本”的结合体,蕴育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既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体育文化的核心目标,两者在此方面是相通的。这说明,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一对辩证的关系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体育拓展训练与企业管理执行能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自身的管理执行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不断引入和实践先进的学科理论,如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等,为管理行为提供理论基础。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培训课程,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体育拓展训练是拓展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映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内涵与企业文化交相呼应,共同促进了企业管理执行能力的提高。
1.拓展训练的基本概述
在我国,“拓展训练”一词最早由英文Outward Bound翻译而来。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较为信赖的教育活动方式。与传统认知教育相比,拓展训练可以通过独特的实践形式而实现各项预期的训练目标。钱永建教授明确指出:“拓展训练是借助于精心设计的特殊情景,让参与者在户外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活动所蕴含的理念,反思获得知识以改变行为,从而实现各项可趋向性目标的教育模式。”可见,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模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与此同时,拓展训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也具有“强身健体”的本质特征,这也是拓展训练以体能活动为主的原因所在。
在1995年,我国出现了第一家拓展训练机构。发展至今,拓展训练机构已经遍布全国各个角落。拓展训练机构之所以能够如此迅猛的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相辅相成。拓展训练以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为基础,在现实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员工而言,体验式教育方式可以激发智力潜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是实现员工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对于企业而言,体验式教育方式也可以增强管理实效,提高管理水平,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近些年,我国诸多大型企事业单位,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等等,将拓展训练视为员工的必须参加并需要成功结业的培训课程。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将拓展训练作为重要的业务内容来开发,如爱立信、惠普、花旗银行等等,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绩。
2.体育拓展训练对企业管理执行能力的影响
(1)丰富培训管理方式。长期以来,企业管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三种培训方式,一是传递式,二是演示式,三是团体建设式。在实际中,这三种培训方式发挥了一定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实现培训预期效果。然而这些培训方式缺乏受训者的主动参与以及信息反馈,而且与实际工作环境缺少联系,使得培训成果很难得到转化,与预期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而体育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避免了传统培训方式的枯燥与呆板,极大地丰富了培训管理方式。体育拓展训练为员工创设了模拟环境,调动了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企业管理产生了“无为而治”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执行能力。
(2)提升企业员工素质。素质是员工产生工作绩效的内驱力,良好的素质能够促使员工产生优秀的工作绩效。与此同时,员工素质也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以及执行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依据素质理论的冰山模型,处于冰山模型浅层的个性、动机以及价值观,是员工行为以及员工绩效的决定性因素。而个性的磨练、动机的塑造、价值观的培养恰好是体育拓展训练的重要目标。可见,体育拓展训练是提升企业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体育拓展训练坚持“以人为本”,让受训者在参与体验中激发潜能,增强自信,提升素质。此外,在体育拓展训练过程中,企业员工容易吸收一些新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实际中,企业管理与员工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加强企业管理是提升员工素质的必要举措;而另一方面,提升员工素质又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保障。因此,体育拓展训练能够提升员工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管理执行能力。
(3)强化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的内容非常丰富,员工沟通就是其中的一项。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员工沟通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员工团队的和谐程度以及企业效益的高低。就像杰克·韦尔奇所说的那样,沟通、沟通、再沟通就是企业管理的秘诀。而且,强化员工关系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执行能力的基本要求。如果这项要求都无法满足,那么提高企业管理执行能力也就无从谈起。长期的发展实践证明,体育拓展训练在加强员工沟通方面的优势比较突出。众所周知,体育拓展训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互动是员工沟通的催化剂。在体育拓展训练过程中,员工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集体荣誉感,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进而提高员工关系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管理执行能力。
(4)建设高绩效团队。加里·德斯勒曾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指出:“大多数企业发现团队合作并不是凑巧发生的;与此相反,员工要想成为一名好的团队成员,需要参加各类企业培训。例如,丰田公司会用许多时间来训练新员工,以加强彼此间的倾听与合作。” 通常情况下,企业项目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这就容易发生各管理者意见不一现象。在有些极端的情况下,个别管理者自视清高,一意孤行,缺乏团队协作意识,不愿意倾听别的管理者的意见或建议,使得管理氛围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项目很难顺利完成,有的还会陷入僵局甚至就此搁浅。在实践中,体育拓展训练是增强管理者团队协作意识的有效手段。因为体育拓展训练大多以团队形式来设计训练项目。例如,攀爬天梯项目使企业员工充分体验到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再如,孤岛求生项目让企业员工切实意识到沟通与交流的必要性;还如,背摔项目促使企业员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量变引起质变。通过长期的体育拓展训练,能够增强管理者的团队协作意识,进而建设高绩效的团队,增强企业管理执行能力建设实效。
综上所述,加强企业管理执行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为了更好地完成该项工程,需要充分发挥体育拓展训练的功能与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对加强体育拓展训练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一个清晰认识;其次,要对体育拓展训练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有一个全面分析;最后,要对加强体育拓展训练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路径有一个科学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执行能力,才能有效促进企业管理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彦羽,陈环.拓展训练对企业管理者自身能力的影响[J].活力,2010,3
[2]张忠华.拓展训练对个人社会能力影响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3]张雷雷.上海市部分企业员工开展拓展训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339.html体育文化管理范文8篇
相关文章:
app推广广告语12-23
对客户的欢迎词08-16
班主任日常工作总结简短(15篇)10-05
幼儿园大班工作计划09-10
给女友惹生气的检讨书12-28
装修施工协议书10-05
校长廉政公开承诺书09-04
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讲座演讲稿11-09
有于春风的拟人句12-05
奋斗的青春演讲稿英语3分钟11-04
描写景的作文10-12
梦想的作文500字08-17
预计2024安徽高考多少能上一本和二本 录取分数线预测09-30
每年的几月公布高考成绩和分数线呢?09-13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教学反思11-22